增强小儿自身免疫力可通过合理喂养、充足睡眠、适度运动来实现;避免接触感染源需远离患病者、注意环境卫生;按时接种肺炎链球菌疫苗、流感疫苗能预防肺炎;有基础疾病的小儿要密切管理基础疾病以降低肺炎发病风险,从而全方位预防小儿肺炎。
一、增强小儿自身免疫力
1.合理喂养
婴儿期:对于6个月以内的婴儿,提倡纯母乳喂养。母乳中含有丰富的免疫球蛋白等免疫物质,能够帮助婴儿增强抵抗力。例如,研究表明,母乳喂养的婴儿在6个月内患肺炎等感染性疾病的概率相对较低。婴儿6个月后开始逐渐添加辅食,要保证辅食的多样性,包括富含蛋白质的蛋类、肉类,富含维生素的新鲜蔬菜和水果等,以满足婴儿生长发育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求,从而维持自身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
幼儿及儿童期:饮食要均衡,保证摄入足够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避免挑食、偏食等不良饮食习惯,减少高糖、高脂肪、高盐食物的摄入,这些食物可能会影响儿童的免疫功能。
2.充足睡眠
小儿生长发育旺盛,需要充足的睡眠来促进身体的生长和免疫系统的发育。婴儿每天需要睡眠12-16小时,幼儿需要11-14小时,学龄儿童需要10-13小时。保证小儿有规律的睡眠时间和良好的睡眠质量,有助于身体各器官的修复和免疫系统的正常运作。例如,睡眠不足可能会导致儿童的免疫细胞活性降低,抵抗力下降,增加患肺炎等疾病的风险。
3.适度运动
鼓励小儿进行适当的户外活动和运动。年龄较小的婴儿可以在家长的陪伴下进行室内外的简单活动,如婴儿抚触、被动操等;随着年龄增长,幼儿和儿童可以进行跑步、跳绳、踢球等运动。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小儿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身体的免疫力。一般来说,幼儿每天应保证至少1-2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儿童每天的运动时间应不少于1小时。运动还可以帮助小儿释放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间接有助于免疫系统的正常发挥。
二、避免接触感染源
1.远离患病者
在呼吸道疾病高发季节,如冬季、春季,尽量避免小儿接触患有感冒、肺炎等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因为这些患者咳嗽、打喷嚏时会释放带有病原体的飞沫,小儿吸入后容易被感染。如果必须接触,要佩戴口罩,并且接触后要及时洗手,减少病原体的传播风险。
对于家庭成员中有患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情况,要尽量让患者与小儿隔离居住,患者在咳嗽、打喷嚏时要用纸巾捂住口鼻,用过的纸巾要及时妥善处理。
2.注意环境卫生
保持居住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打扫房间,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一般来说,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通风30分钟左右。通风可以降低室内空气中病原体的浓度,减少小儿感染的机会。
定期清洗小儿的玩具、被褥等物品。玩具和被褥容易沾染灰尘和细菌等病原体,定期清洗可以去除这些病原体,保障小儿的生活环境安全。例如,被褥可以定期在阳光下暴晒,利用紫外线的杀菌作用来减少被褥上的病原体。
三、按时接种疫苗
1.接种肺炎相关疫苗
肺炎链球菌疫苗:肺炎链球菌是引起小儿肺炎的常见病原体之一。目前有7价、13价等肺炎链球菌结合疫苗。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程序,一般婴儿在2、4、6月龄进行基础免疫,12-15月龄进行加强免疫。接种肺炎链球菌疫苗可以有效降低小儿感染肺炎链球菌的风险,从而预防肺炎的发生。研究显示,接种肺炎链球菌结合疫苗的儿童患肺炎链球菌性肺炎的发病率明显降低。
流感疫苗:流感病毒感染也是导致小儿肺炎的重要诱因之一。每年秋季可以为小儿接种流感疫苗。6月龄-5岁的儿童是流感疫苗的重点接种人群。接种流感疫苗可以减少小儿患流感的几率,进而降低因流感引发肺炎的风险。例如,接种流感疫苗后,儿童患流感相关肺炎的可能性会大大降低。
四、关注小儿基础疾病管理
1.对于有基础疾病的小儿
如果小儿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免疫缺陷病等基础疾病,要更加密切地进行护理和管理。例如,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小儿,由于心肺功能相对较弱,更容易发生肺部感染。要定期带小儿到医院进行复查,遵循医生的治疗建议,积极治疗基础疾病,以提高小儿的整体抵抗力,降低肺炎的发病风险。对于免疫缺陷病的小儿,除了上述增强免疫力、避免接触感染源等措施外,可能还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特殊的免疫调节治疗等,同时要严格预防感染,因为这类小儿的自身免疫功能存在缺陷,感染肺炎等疾病的风险更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