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皮湿疹、头癣和脂溢性皮炎在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方面存在不同,可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及必要实验室检查鉴别,进而采取针对性治疗,病因上分别与多种内外因素、皮肤癣菌感染、皮脂腺分泌等有关;临床表现有差异;实验室检查各有特点;治疗则分别针对不同情况采取避免诱因、抗真菌或抗炎止痒等措施。
头癣:是由皮肤癣菌感染头皮及毛发所致的传染性疾病,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患者或患病动物而传染,常见致病菌有许兰毛癣菌、断发毛癣菌等,儿童相对更易感染,可能与儿童卫生习惯相对较差、与患病动物接触机会较多等有关,性别差异不显著,生活中与头癣患者或患病宠物密切接触易发病,有头癣患者密切接触史者需警惕患病。
脂溢性皮炎: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皮脂腺分泌旺盛,马拉色菌等微生物的定植与繁殖,遗传因素,神经功能失调,饮食习惯(如高糖、高脂饮食),维生素B族缺乏,精神紧张等有关,各年龄、性别均可发病,油性皮肤者相对更易发生,生活中嗜食油腻辛辣食物、精神压力大等可诱发或加重脂溢性皮炎。
临床表现方面
头皮湿疹:急性期表现为红斑基础上的密集小丘疹、丘疱疹,严重时可出现小水疱,常融合成片,境界不清,搔抓后糜烂、渗出明显;亚急性期红肿和渗出减轻,以小丘疹、鳞屑和结痂为主;慢性期则表现为皮肤肥厚、粗糙、苔藓样变,可有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皮疹多对称分布,瘙痒剧烈,夜间尤甚,不同年龄患者表现可能略有差异,儿童头皮湿疹可能更倾向于急性或亚急性表现,成人慢性期表现相对多见。
头癣:根据病原菌和临床表现不同,可分为黄癣、白癣、黑癣和脓癣。黄癣典型表现为头皮出现碟形硫磺色黄癣痂,去除痂后基底潮红湿润,有鼠尿臭味,病发干枯、无光泽,易折断,可遗留萎缩性瘢痕;白癣初期为群集性红色小丘疹,逐渐扩大为圆形或椭圆形斑片,上覆灰白色鳞屑,病发周边有白色菌鞘,病发长出头皮2-3mm处易折断;黑癣表现为头皮点状鳞屑性斑疹,病发刚出头皮即折断,呈黑色小点;脓癣为毛囊性脓疱组成的隆起性肿块,边界清楚,表面有多数蜂窝状小孔,可挤出脓液,炎症反应剧烈,伴疼痛和压痛。儿童头癣相对更常见且表现可能更典型,因儿童皮肤屏障功能相对较弱,对真菌的易感性较高。
脂溢性皮炎:好发于头皮、面部、胸背部等皮脂腺丰富部位,头皮部位多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红斑,上覆油腻性鳞屑或痂皮,可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病情慢性经过,可时轻时重,成人多见,儿童脂溢性皮炎相对较少见,若发生多与母体雄激素水平通过胎盘传给胎儿等因素有关。
实验室检查方面
头皮湿疹:一般无特异性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能在急性期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斑贴试验可用于寻找过敏原,但阳性率有限。
头癣:真菌镜检是诊断头癣的重要方法,黄癣病发可见发内菌丝或关节孢子,白癣病发可见发外密集小孢子,黑癣病发可见发内成串排列的大孢子;真菌培养可确定致病菌种类,有助于明确诊断及指导治疗。
脂溢性皮炎:一般无特异性实验室检查,有时可合并马拉色菌感染,可通过镜检发现马拉色菌,但需结合临床表现综合判断。
治疗方面
头皮湿疹:应避免各种可疑致病因素,发病期间应忌辛辣食物及饮酒,避免过度洗烫。局部治疗根据分期选择合适药物,急性期无渗出时可用炉甘石洗剂,渗出多时用3%硼酸溶液冷湿敷;亚急性期可选用糖皮质激素糊剂、氧化锌油等;慢性期可选用糖皮质激素软膏、尿素软膏等。系统治疗可选用抗组胺药物止痒,如西替利嗪等,病情严重时可短期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
头癣:需采取综合治疗方案,包括服药、搽药、洗头、剪发、消毒五方面。服药可选用灰黄霉素等抗真菌药物;搽药可外用抗真菌药膏,如酮康唑乳膏等;洗头用2%酮康唑洗剂或肥皂水每日洗头1次;剪发应将病发完全剪除;对患者使用过的物品需进行消毒处理。
脂溢性皮炎:生活中应生活规律,睡眠充足,调节饮食,限制多脂及多糖饮食,忌饮酒和辛辣刺激性食物。局部治疗常用含酮康唑、二硫化硒等的洗发剂洗头,以减少马拉色菌定植;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抗炎止痒,如氢化可的松软膏等,但面部等薄嫩部位应慎用弱效糖皮质激素;瘙痒剧烈时可口服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等。
总之,头皮湿疹、头癣和脂溢性皮炎在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等方面均有不同,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全面的体格检查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可进行鉴别诊断,以便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