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小关节紊乱的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康复训练和药物治疗。保守治疗有手法复位、热敷、红外线照射、牵引治疗;康复训练包括核心肌群训练(平板支撑、仰卧屈膝卷腹)和脊柱活动度训练(脊柱前屈后伸、左右侧屈);药物治疗为辅助,疼痛明显时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需根据患者情况谨慎选择。
一、保守治疗
(一)手法复位
1.适用情况:适用于多数脊柱小关节紊乱患者,通过专业医生的手法操作,利用力学原理调整紊乱的小关节。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患者均可尝试,但需由经验丰富的医生操作。例如长期伏案工作导致脊柱小关节紊乱的人群,手法复位可能是有效的治疗方式。
2.原理:根据关节的解剖结构和生物力学特点,通过特定的手法动作,使紊乱的小关节恢复正常的对合关系,解除关节对周围组织的刺激,缓解疼痛等症状。
(二)物理治疗
1.热敷
适用情况:可用于大多数脊柱小关节紊乱患者,尤其适用于疼痛、肌肉紧张的情况。不同年龄段、性别的患者均可应用,对于因寒冷刺激等因素诱发的脊柱小关节紊乱,热敷能起到一定缓解作用。
原理:通过热传递,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放松紧张的肌肉,减轻炎症反应,从而缓解脊柱小关节紊乱带来的不适。一般可使用温热的毛巾或热敷袋,温度控制在40-50℃左右,每次热敷15-20分钟。
2.红外线照射
适用情况:适用于多数脊柱小关节紊乱患者,对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疼痛有帮助。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如长时间处于空调环境中导致脊柱问题的人群,红外线照射可发挥作用。
原理:红外线能被人体组织吸收,产生热效应,加速局部组织的新陈代谢,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和营养供应,缓解脊柱小关节紊乱引起的疼痛和肌肉紧张。照射距离一般保持在30-50厘米,每次照射20-30分钟。
3.牵引治疗
适用情况:对于部分脊柱小关节紊乱患者,如脊柱生理曲度改变等情况。但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评估,例如年龄较大、有严重骨质疏松等病史的患者需谨慎使用。
原理:通过牵引装置对脊柱施加一定的拉力,拉开椎间隙,减轻关节间的压力,使紊乱的小关节得到一定程度的复位,缓解关节对周围神经、血管等组织的压迫。牵引的重量和时间需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进行调整。
二、康复训练
(一)核心肌群训练
1.适用情况:适用于大多数脊柱小关节紊乱患者的康复阶段,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的患者均可进行,尤其对于因肌肉力量薄弱导致脊柱稳定性下降引起的小关节紊乱患者。例如长期缺乏运动、核心肌群力量差的人群。
2.动作及原理
平板支撑:患者前臂撑地,elbows与肩同宽,双脚伸直,身体呈一条直线。通过收缩核心肌群,维持身体的稳定,增强腹部、腰部等核心部位的肌肉力量,从而提高脊柱的稳定性,减少小关节紊乱的复发风险。每次保持30-60秒,可重复3-5组。
仰卧屈膝卷腹:仰卧位,屈膝,双脚平放在地面,双手抱头,腹部收缩将上半身抬起。主要锻炼腹直肌等腹部肌群,增强核心稳定性,对维持脊柱正常生理曲度、预防脊柱小关节紊乱有帮助。每次做10-15次,重复3-5组。
(二)脊柱活动度训练
1.适用情况:适用于脊柱小关节紊乱恢复后的患者,有助于维持脊柱的正常活动功能。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的患者均可进行,如经常需要弯腰劳作的人群,通过脊柱活动度训练可保持脊柱良好的活动能力。
2.动作及原理
脊柱前屈后伸:站立位,双脚与肩同宽,缓慢向前屈体,双手尽量触摸地面,然后缓慢后伸脊柱。通过这种动作,增加脊柱在矢状面上的活动度,改善脊柱小关节的活动范围,缓解关节的粘连等情况。前屈和后伸各做10-15次,重复3-5组。
脊柱左右侧屈:站立位,双脚与肩同宽,缓慢向左侧屈体,左手尽量触摸左下肢外侧,然后向右侧屈体,右手尽量触摸右下肢外侧。此动作可增加脊柱在冠状面上的活动度,纠正脊柱侧屈相关的小关节紊乱问题。左右侧屈各做10-15次,重复3-5组。
三、药物治疗
1.适用情况:一般作为辅助治疗手段,用于疼痛较明显的脊柱小关节紊乱患者。但需谨慎选择,例如儿童患者应避免使用可能影响生长发育的药物,有胃肠道疾病病史的患者需考虑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等情况。
2.药物举例: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等,可通过抑制炎症介质的合成,减轻脊柱小关节紊乱引起的炎症反应和疼痛。但使用时需遵循药物的基本禁忌和注意事项,根据患者个体情况权衡利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