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关节炎的症状表现包括疼痛(部位在髋关节周围可放射,性质多样且随病情进展变化)和关节活动受限(活动范围减小、有卡顿摩擦感及跛行);体格检查有压痛、髋关节屈曲挛缩试验阳性、单腿站立试验异常;影像学检查中X线早期可能无明显异常、中晚期有间隙变窄等表现,MRI对早期诊断敏感;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急性期可能有炎症指标变化,血沉和C-反应蛋白活动期升高、稳定期恢复正常。
一、症状表现
1.疼痛
部位:主要位于髋关节周围,可放射至腹股沟、大腿前侧或膝关节等部位。对于不同年龄段人群,疼痛表现可能有差异,比如儿童患者可能表述不清晰,常表现为步态异常等;中老年人群可能因日常活动多,疼痛在活动后加重,休息后有所缓解,但随着病情进展,休息时也可能出现疼痛。
性质:可为钝痛、酸痛或刺痛等。早期疼痛可能较轻,呈间歇性,随着病情发展,疼痛逐渐加重且变为持续性。
2.关节活动受限
活动范围减小:患者髋关节的屈伸、内收、外展等活动范围会逐渐减小。例如,正常情况下能自如弯腰拾物的动作,患髋关节炎时可能难以完成。在不同性别中,一般女性可能因日常活动相对较少,早期关节活动受限表现可能不明显,但随着病情发展,也会出现明显活动障碍;男性若从事重体力劳动或运动较多,可能早期就会因关节疼痛而活动受限较明显。对于有长期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等,关节活动受限出现可能相对较早。
活动时的异常表现:在活动髋关节时,可能会出现卡顿感、摩擦感,严重时可能出现跛行,这是因为髋关节疼痛导致患者行走姿势异常。
二、体格检查
1.压痛
部位:医生会检查髋关节周围的压痛情况,通常在髋关节前方、后方及大转子等部位进行按压。例如,按压髋关节前方时,若有明显压痛,提示可能存在髋关节炎。不同年龄人群对压痛的感知不同,儿童可能因配合度问题需要医生更细致地判断压痛反应;中老年人群可能能较明确指出疼痛部位。
2.髋关节屈曲挛缩试验
检查方法:患者仰卧,尽量屈曲健侧膝关节,使大腿贴近腹部,然后观察患侧髋关节是否出现屈曲畸形。如果患侧髋关节不能伸直,呈现屈曲状态,则为阳性,提示髋关节有病变,常见于髋关节炎等疾病。
3.单腿站立试验
检查方法:让患者单腿站立,正常情况下对侧骨盆会抬起,患髋关节炎时,患侧单腿站立时,对侧骨盆不但不能抬起,反而会下沉,提示患侧髋关节有病变。该检查对于不同年龄人群的意义相似,但儿童进行此检查时需要家长协助保持平衡等。
三、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早期表现:早期髋关节炎在X线片上可能无明显异常,或仅有轻度的关节间隙变窄等细微改变。对于儿童患者,X线检查需要注意骨骼的发育情况,与正常同龄儿童骨骼进行对比;中老年患者X线检查可观察骨质增生等情况。
中晚期表现:随着病情进展,X线片可见髋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囊性变、骨赘形成等。例如,关节间隙变窄是因为关节软骨磨损,软骨下骨相互摩擦、增生等导致;骨赘形成是机体对关节退变的一种修复反应,但也会进一步影响关节活动。
2.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优势:MRI对于早期髋关节炎的诊断较X线敏感,能更早发现关节软骨、滑膜、韧带等组织的病变。可以清晰显示关节软骨的损伤、滑膜的炎症、骨髓水肿等情况。在不同年龄人群中,MRI检查的应用原理相同,但儿童患者可能需要在镇静下进行检查以保证图像清晰。
表现:早期可见关节软骨信号异常、滑膜增厚、关节腔积液等;中晚期可看到软骨进一步破坏、骨质信号改变等。
四、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一般情况:在髋关节炎急性期,可能会出现白细胞计数轻度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稍增高等炎症指标变化。但对于一些非感染性的髋关节炎,血常规可能无明显异常。不同性别、年龄人群的血常规正常参考值有一定范围,医生会依据具体参考值来判断是否存在炎症反应。例如,儿童的白细胞计数正常范围与成人不同,需要结合儿童自身生理特点进行判断。
2.血沉(ESR)和C-反应蛋白(CRP)
意义:血沉和C-反应蛋白是反映炎症反应的指标。髋关节炎活动期时,血沉可增快,C-反应蛋白也会升高;病情稳定期时,两者可恢复正常。对于不同年龄人群,这两个指标的变化也需要结合临床情况综合判断,比如老年患者本身可能存在一些基础疾病,血沉和C-反应蛋白的轻度升高可能需要排除其他干扰因素后再结合髋关节炎情况进行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