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是常见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无恶性倾向;湿疹样癌是特殊类型乳腺癌,属恶性肿瘤。两者在定义本质、临床表现、病理检查、诊断方法、治疗原则上均有差异,湿疹依病史和典型表现诊断,药物治疗分不同期,湿疹样癌靠病理检查确诊,以手术为主结合综合治疗。
一、定义与本质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属于常见的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本质是皮肤的过敏性反应,病因复杂,可能与遗传、免疫、环境等多种因素相关,没有恶性病变倾向。
湿疹样癌: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乳腺癌,属于恶性肿瘤,是乳腺导管内癌延伸至表皮并增殖所致,本质是上皮来源的恶性肿瘤。
二、临床表现差异
湿疹
好发人群与部位: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常见于头面部、耳后、四肢远端、阴囊、女阴等部位,多对称分布。
皮肤表现:急性期表现为红斑基础上的密集粟粒大小丘疹、丘疱疹、水疱,搔抓后呈明显点状渗出及小糜烂面,病变中心较重,外周有散在丘疹、红斑,境界不清;亚急性期红肿及渗出减轻,以小丘疹、结痂、鳞屑为主;慢性期主要表现为皮肤肥厚、粗糙、苔藓样变、脱屑、色素沉着,病程中可因搔抓、热水洗烫等刺激而急性发作。不同年龄阶段人群表现可能有一定特点,儿童湿疹可能在头面部更为常见,皮肤表现相对更倾向于渗出等急性期表现为主;成人湿疹各期表现均可出现;老年人湿疹皮肤多干燥、肥厚明显。
湿疹样癌
好发人群与部位:多见于50-60岁女性,男性罕见,好发于单侧乳房,少数可发生于外生殖器、肛周等部位。
皮肤表现:典型表现为单侧乳房皮肤红斑、糜烂、渗出、结痂、脱屑,类似湿疹,但病变边界清楚,经久不愈,逐渐向周围扩展,病变皮肤略隆起,有浸润感,后期可出现乳头凹陷、溃疡、结痂等,部分患者可触及乳房内肿块。发生于外生殖器等部位的湿疹样癌,表现为相应部位的红斑、丘疹、糜烂、渗出等类似湿疹的改变,但同样边界清楚,不易愈合,可伴有瘙痒或疼痛等感觉异常。
三、病理检查区别
湿疹:病理表现主要为表皮内海绵形成,真皮浅层淋巴细胞浸润,可见血管扩张、周围少量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等炎症性改变,无肿瘤细胞。
湿疹样癌:病理检查可见表皮内有分散或成团的Paget细胞,Paget细胞较大,圆形或椭圆形,胞质丰富淡染,核大、圆形、染色深,可见核仁,PAS染色阳性,免疫组化染色癌胚抗原(CEA)等可呈阳性,可明确肿瘤细胞的存在,以此可与湿疹相鉴别。
四、诊断方法区别
湿疹:主要依据病史、典型临床表现进行诊断,必要时结合斑贴试验等辅助检查寻找可能的过敏原等因素,一般通过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病经过、生活环境、接触史等,再结合皮肤的典型表现即可初步诊断,无需有创的病理检查即可基本明确临床诊断,但有时为了排除其他疾病可能会进行病理检查协助诊断。
湿疹样癌:除了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外,病理检查是确诊的关键。通过取病变部位的皮肤组织进行病理切片检查,发现Paget细胞即可确诊为湿疹样癌,同时可能还需要结合乳房超声、钼靶等检查了解乳房内有无肿块等情况,以进行肿瘤的分期等评估。
五、治疗原则不同
湿疹
一般治疗:寻找可能的诱因并避免,如避免接触过敏原、刺激性物质,注意皮肤保湿等,不同年龄人群皮肤特点不同,儿童湿疹要特别注意选择温和的保湿剂,保持皮肤清洁但避免过度清洗;成人湿疹要注意避免搔抓、热水烫洗等不良刺激;老年人湿疹要注意保持皮肤滋润,减少洗浴次数和时间等。
药物治疗: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及分期选择药物,急性期无渗出时可选用炉甘石洗剂,渗出多时用3%硼酸溶液等冷湿敷;亚急性期可选用糖皮质激素乳剂等;慢性期可选用糖皮质激素软膏、尿素软膏等,还可使用抗组胺药物止痒,如西替利嗪等,不同年龄人群用药需考虑药物的安全性和适用性,儿童尽量选择儿童剂型的药物,避免使用可能有较大副作用的强效糖皮质激素等。
湿疹样癌
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根据肿瘤的分期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如乳房癌改良根治术等,手术要完整切除肿瘤组织,对于发生于外生殖器等部位的湿疹样癌也需要根据病变范围等采取相应的手术切除方式。
其他治疗:如术后可能需要根据病理情况进行辅助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以降低复发转移风险,不同年龄患者身体状况不同,对治疗的耐受性不同,需要综合评估后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