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胃肠炎的诊断需从病史、症状表现、实验室检查及特殊人群特点多方面综合判断。病史要询问感染史和基础疾病史;症状表现包括腹泻的频率、粪便性状及与其他腹泻区别,腹痛部位、性质及与其他腹痛区别,呕吐物特点及与其他呕吐区别;实验室检查中血常规可辅助判断细菌性或病毒性感染,粪便常规及病原学检查能明确具体病原体;儿童、老年人、免疫抑制人群有各自不同特点,儿童易脱水,老年人易水电解质紊乱及诱发基础疾病加重,免疫抑制人群病情更严重需准确病原学检查。
基础疾病史:有胃肠道基础疾病的患者,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发生急性胃肠炎时症状可能更不典型,且病情变化可能更快。例如,本身有胃溃疡的患者发生急性胃肠炎时,可能会加重胃部不适,疼痛性质、规律可能改变。
症状表现方面
腹泻情况:
频率与粪便性状:病毒性急性胃肠炎引起的腹泻,轮状病毒感染多见于婴幼儿,腹泻次数较多,每天可达十余次,粪便多为水样或蛋花汤样;诺如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粪便多为稀水便或水样便。细菌性急性胃肠炎中,大肠杆菌感染的腹泻粪便可为黏液脓血便等,痢疾杆菌感染引起的菌痢则多为黏液脓血便,每天腹泻次数不等,可能数次至十余次。
与其他病因腹泻的区别:如果是炎症性肠病等慢性肠道疾病急性发作引起的腹泻,除了腹泻外往往还伴有腹痛、消瘦等慢性病史相关表现,而急性胃肠炎的腹泻往往是急性起病,在有明确诱因后短时间内出现。
腹痛情况:
部位与性质:急性胃肠炎的腹痛部位多在脐周,疼痛性质多为隐痛、胀痛或阵发性绞痛。比如细菌性食物中毒引起的急性胃肠炎,腹痛可能较为明显,呈阵发性绞痛。而如果是胆道疾病等引起的类似症状,腹痛部位多在上腹部或右上腹,且疼痛性质有所不同。
与其他疾病腹痛的区别:如阑尾炎引起的腹痛多有转移性右下腹疼痛的特点,起始于脐周或上腹部,数小时后转移并固定在右下腹,这与急性胃肠炎的脐周痛有明显区别。
呕吐情况:
呕吐物特点:病毒性急性胃肠炎呕吐多为胃内容物,可伴有未消化的食物。细菌性急性胃肠炎呕吐物可能含有胆汁,严重时可呕吐出黄色苦水。对于儿童患者,呕吐情况可能更为频繁,需注意是否有脱水表现。
与其他疾病呕吐的区别:如肠梗阻引起的呕吐,呕吐物可为粪样物,且有停止排气排便等典型表现,与急性胃肠炎单纯的胃内容物或含有胆汁的呕吐不同。
实验室检查方面
血常规:
白细胞及分类:细菌性急性胃肠炎患者血常规常表现为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例如,沙门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胃肠炎,血常规中白细胞可明显升高。而病毒性急性胃肠炎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轻度升高,淋巴细胞比例可能相对增高。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免疫系统特点,血常规表现可能与成人有一定差异,但基本的白细胞及分类变化规律相似。
粪便常规及病原学检查:
粪便常规:细菌性急性胃肠炎粪便常规可见较多白细胞、脓细胞等,如菌痢患者粪便常规可见大量白细胞、红细胞及巨噬细胞。病毒性急性胃肠炎粪便常规可见少量白细胞。
病原学检查:通过粪便培养可明确是否有细菌感染及具体的细菌种类,如培养出沙门菌、大肠杆菌等可确诊细菌性急性胃肠炎。通过病毒抗原检测等方法可检测出是否有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感染,从而确诊病毒性急性胃肠炎。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特殊人群,病原学检查更具重要性,因为他们感染后病情可能更严重,需要明确病原体以进行针对性处理。
特殊人群特点
儿童:儿童急性胃肠炎往往起病急,腹泻、呕吐症状可能更严重,容易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由于儿童表达能力有限,需要密切观察其精神状态、尿量等情况。比如儿童发生轮状病毒肠炎时,除了典型的腹泻、呕吐外,可能很快出现尿量减少、皮肤弹性差等脱水表现,要及时采取补液等措施。
老年人:老年人急性胃肠炎可能症状不典型,腹泻、呕吐程度可能较轻,但容易发生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且老年人多有基础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等,急性胃肠炎可能诱发基础疾病加重。例如,老年人发生急性胃肠炎导致脱水时,可能会诱发心律失常等心脑血管方面的问题,所以对于老年人急性胃肠炎要更加关注其水电解质情况,及时进行干预。
免疫抑制人群: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等,发生急性胃肠炎时,病原体可能更容易侵袭,病情可能更严重,病程可能更长,病原学检查往往更需要准确,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同时要注意预防机会性感染等情况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