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筋膜炎是肌肉和筋膜的无菌性炎症反应,其疼痛由炎症刺激、肌肉紧张与痉挛、神经受压等机制产生,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及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影响,儿童、老年人、不同性别人群发病情况及表现不同,长期伏案工作者、运动员、寒冷潮湿环境暴露者易患,有既往损伤或慢性疾病史者风险高。
一、肌筋膜炎的定义
肌筋膜炎是一种发生在肌肉和筋膜的无菌性炎症反应。筋膜是遍布全身的结缔组织,它包裹着肌肉、血管、神经等结构,对肌肉等组织起到支持、连接和保护作用。当肌肉和筋膜受到劳损、寒冷、潮湿等因素影响时,就可能引发肌筋膜炎。
二、疼痛的产生机制
1.炎症刺激
肌筋膜炎发生时,局部会出现炎症反应,炎症介质如前列腺素等会释放,这些炎症介质会刺激周围的神经末梢,从而引起疼痛。例如,在动物实验中发现,肌筋膜炎模型动物局部组织中前列腺素E2等炎症介质水平升高,同时动物表现出疼痛相关的行为学改变,如对机械刺激的痛觉过敏等。
炎性细胞浸润也是炎症刺激的一部分,炎性细胞释放的多种细胞因子等物质也会参与疼痛的产生过程。
2.肌肉紧张与痉挛
为了避免受伤部位进一步受损,机体可能会出现肌肉紧张甚至痉挛的情况。持续的肌肉紧张和痉挛会导致肌肉内的血流减少,代谢产物堆积,进一步刺激神经末梢引起疼痛。长期的肌筋膜炎患者往往存在肌肉紧张的状态,通过肌电检测可以发现肌肉的异常电活动,提示肌肉处于紧张或痉挛状态。
肌肉紧张还会改变肌肉-筋膜之间的力学关系,使得筋膜承受异常的应力,加重筋膜的损伤和炎症,形成恶性循环,加重疼痛症状。
3.神经受压
炎症导致的组织肿胀等情况可能会压迫周围的神经。例如,在颈部肌筋膜炎时,肿胀的肌肉和筋膜可能会压迫颈部的神经,引起放射性疼痛,疼痛可以放射到肩部、上肢等部位。神经受压后,神经传导功能出现异常,也会引发疼痛感觉的传导和放大。
三、不同人群肌筋膜炎与疼痛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1.年龄因素
儿童:儿童肌筋膜炎相对较少见,但也可能发生。儿童的肌筋膜炎可能与过度运动、姿势不良等有关。例如,长时间不正确的坐姿、站姿或过度使用某些肌肉进行运动(如过度玩耍导致的肌肉劳损)都可能引发儿童肌筋膜炎。儿童的疼痛表现可能不太典型,可能以哭闹、活动受限等为主要表现,由于儿童表达能力有限,需要家长密切观察其活动情况等。
老年人:老年人肌筋膜炎的发生与肌肉、筋膜的退行性变有关。随着年龄增长,肌肉弹性下降,筋膜的韧性也降低,更容易受到劳损、寒冷等因素影响。老年人的疼痛往往持续时间较长,恢复相对较慢,而且可能同时合并其他慢性疾病,如骨质疏松等,疼痛可能会因为这些合并症而加重或相互影响。
2.性别因素
一般来说,在一些体力劳动相关的肌筋膜炎中,男性可能因为从事重体力劳动等原因发病率略高,但这不是绝对的。在女性中,产后等特殊时期也可能发生肌筋膜炎,如产后颈部、腰部肌筋膜炎较为常见,这与产后身体的变化、哺乳姿势等因素有关。女性在月经周期等激素水平变化时期,对疼痛的敏感性可能会有一定变化,可能影响对肌筋膜炎疼痛的感受程度。
3.生活方式因素
长期伏案工作者:如办公室职员、学生等,长期保持不良姿势,颈部、肩部肌肉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容易引发颈肩部肌筋膜炎,出现颈部、肩部的疼痛、僵硬等症状。长时间使用电脑、低头看书等都会导致颈部肌肉过度疲劳,筋膜受到异常应力。
运动员:运动员由于高强度的训练,肌肉和筋膜承受较大的负荷,容易发生肌筋膜炎。例如,长跑运动员可能出现足底筋膜炎,表现为足底疼痛,尤其是在晨起或长时间行走后疼痛加重。运动员的运动方式、训练强度、运动场地等因素都与肌筋膜炎的发生和疼痛密切相关。
寒冷潮湿环境暴露者:长期处于寒冷、潮湿环境中的人群,如渔民、建筑工人等,皮肤和皮下组织受到寒冷潮湿刺激,血管收缩,血液循环不畅,容易诱发肌筋膜炎,疼痛可能在寒冷潮湿环境下加重。
4.病史因素
有既往肌肉、筋膜损伤史的人群,再次发生肌筋膜炎的风险较高。例如,曾经有过肌肉拉伤未完全恢复的人,肌肉和筋膜的修复状态不佳,更容易受到再次损伤引发肌筋膜炎,疼痛可能会比首次发作时更严重或恢复更慢。如果既往有其他慢性疾病影响身体的血液循环、代谢等功能,如糖尿病患者,由于神经和血管病变,肌筋膜炎的发生和疼痛控制都可能面临更多问题,因为血液循环不良会影响炎症的消退和组织的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