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萎缩是肾脏体积缩小、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常见原因有慢性肾脏疾病(如慢性肾小球肾炎、多囊肾)、肾动脉狭窄、高血压性肾损害等,临床表现包括肾功能减退相关表现和原发病相关表现,诊断方法有影像学检查(超声、CT)和肾功能检查(肾小球滤过率测定),治疗原则是治疗原发病和对症支持治疗,不同人群诊断治疗需考虑各自特点。
一、肾萎缩的常见原因
1.慢性肾脏疾病
慢性肾小球肾炎:长期的肾小球炎症会逐渐破坏肾小球和肾小管等肾单位结构。例如,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内沉积,引发炎症反应,持续的炎症会导致肾组织纤维化,进而使肾脏体积缩小。在儿童中,如果患慢性肾小球肾炎,可能会影响其生长发育,因为肾脏功能受损会影响体内多种代谢和内分泌功能,如影响促红细胞生成素分泌导致贫血,影响钙磷代谢影响骨骼发育等。成人患慢性肾小球肾炎则会逐渐出现肾功能减退,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发展为肾萎缩。
多囊肾:这是一种遗传性疾病,肾脏内会出现多个囊肿,囊肿逐渐增大并压迫肾实质,导致肾实质萎缩。儿童时期如果携带多囊肾基因,可能在生长过程中逐渐出现肾脏囊肿,随着年龄增长囊肿增多增大,肾脏体积逐渐缩小,肾功能也会逐渐下降。
2.肾动脉狭窄
肾动脉狭窄会使肾脏血液灌注不足,长期的缺血会导致肾实质萎缩。例如动脉粥样硬化可引起肾动脉狭窄,在中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随着动脉粥样硬化进展,肾动脉狭窄程度加重,肾脏缺血情况加剧,进而出现肾萎缩。对于儿童来说,先天性肾动脉狭窄也可能导致肾萎缩,会影响儿童肾脏的正常发育和功能。
3.高血压性肾损害
长期高血压会导致肾小动脉硬化,影响肾脏的血液循环和肾单位功能。高血压患者如果血压控制不佳,随着时间推移,肾脏会逐渐出现结构和功能改变,肾实质萎缩。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长期高血压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都可能引发肾损害,但儿童相对较少见高血压性肾损害导致肾萎缩的情况,而成人高血压患者中较为常见。
二、肾萎缩的临床表现
1.肾功能减退相关表现
代谢废物潴留:患者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因为体内尿素等代谢废物不能正常排出,刺激胃肠道引起不适。儿童如果出现肾萎缩导致肾功能减退,可能会影响食欲,进而影响营养摄入,影响生长发育。成人则可能因为代谢废物潴留出现全身乏力等表现。
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可能出现水肿或脱水、高钾血症或低钾血症、酸中毒等情况。例如水肿可表现为眼睑、下肢等部位肿胀,儿童水肿可能影响活动,成人水肿会影响生活质量。
2.原发病相关表现
如果是慢性肾小球肾炎引起的肾萎缩,可能伴有血尿、蛋白尿等表现;多囊肾引起的肾萎缩可在腹部摸到囊性包块等;肾动脉狭窄引起的肾萎缩可能有高血压突然加重等表现。
三、肾萎缩的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可以测量肾脏的大小、形态等。通过超声能观察到肾脏实质的厚度以及是否有结构异常等。儿童进行超声检查相对比较安全,无辐射,能较好地评估肾脏情况;成人也常通过超声作为初步的肾脏检查手段。
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肾脏的结构,对于判断肾脏体积、有无占位性病变等有重要价值。CT检查对于儿童来说需要考虑辐射剂量问题,一般会谨慎使用;成人则可根据病情需要进行CT检查。
2.肾功能检查
肾小球滤过率(GFR)测定:通过血肌酐等指标计算GFR,能反映肾脏的滤过功能。儿童的血肌酐正常范围与成人不同,需要根据儿童的年龄、身高、体重等因素来准确评估GFR;成人则有相对固定的GFR评估公式来判断肾功能情况。
四、肾萎缩的治疗原则
1.治疗原发病
如果是慢性肾小球肾炎,可能需要根据病情使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多囊肾如果有相关并发症可能需要对症处理,如囊肿较大压迫周围组织时可能需要穿刺引流等;肾动脉狭窄可考虑介入治疗(如放置支架等)或手术治疗来改善肾脏血供。对于儿童患者,治疗时需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选择对儿童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
2.对症支持治疗
对于肾功能减退引起的代谢紊乱等情况进行纠正。例如纠正电解质紊乱、维持酸碱平衡等。在儿童肾萎缩患者的对症支持治疗中,要特别注意营养支持,保证儿童的营养摄入以促进生长发育;成人则要注重生活质量的维持,如合理安排饮食、适当运动等。
肾萎缩是一种较为严重的肾脏病理状态,需要及时明确病因并进行相应的治疗和监测,不同人群(儿童、成人)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需考虑各自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