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急性支气管炎是儿童常见呼吸道疾病,秋冬高发,由病毒、细菌等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引发,有咳嗽、咳痰、发热、喘息等表现,不同年龄表现有差异,通过体格检查、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包括一般、对症、抗感染治疗,还可通过增强体质、避免诱因、接种疫苗预防。
一、病因
1.感染因素
病毒:如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等较为常见,病毒感染可直接损伤支气管黏膜,导致炎症反应。例如,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在婴幼儿中较为多见,可引起较严重的支气管炎症状。
细菌:常见的有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往往在病毒感染基础上继发细菌感染,或直接感染引起支气管炎症。
2.非感染因素:吸入冷空气、刺激性气体、过敏原等也可能诱发小儿急性支气管炎,比如冬季寒冷空气刺激小儿呼吸道,容易引发咳嗽等支气管炎症状。
二、临床表现
1.主要症状
咳嗽:初期为刺激性干咳,之后可出现有痰的咳嗽,咳嗽程度轻重不一,小婴儿可能表现为喉间痰鸣。
咳痰:痰液可为白色黏液痰或黄色脓性痰,痰液的性状与感染类型等有关,细菌感染时多为脓性痰。
发热:部分患儿可出现发热,体温可呈低热、中度发热甚至高热,一般发热持续时间不等,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多为3-5天。
喘息:少数患儿可伴有喘息症状,听诊时可闻及哮鸣音,多见于过敏体质的小儿或病毒感染诱发支气管痉挛时。
2.不同年龄表现差异
婴幼儿:症状相对较重,除上述症状外,还可能出现呼吸急促、烦躁不安、拒食等表现,由于婴幼儿不会咳痰,常表现为吞咽痰液,严重时可出现发绀。
年长儿:症状相对较轻,以咳嗽为主,可伴有低热或无发热,一般全身症状不如婴幼儿明显。
三、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
医生会听诊肺部,可闻及双肺呼吸音粗糙,或可闻及不固定的散在干、湿啰音,喘息明显时可闻及哮鸣音。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常升高。
病原学检查:可通过鼻咽拭子、痰液等进行病毒核酸检测或细菌培养,以明确病原体,有助于针对性治疗。
3.影像学检查:一般胸部X线检查多无明显异常,或仅表现为肺纹理增粗,若有肺炎等并发症时可出现相应肺部阴影。
四、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休息与护理:让患儿多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新鲜,维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一般湿度保持在50%-60%为宜,温度保持在20-25℃左右。
饮食调整:给予清淡、易消化且营养丰富的饮食,鼓励患儿多饮水,以稀释痰液,利于痰液排出。
2.对症治疗
止咳祛痰:若咳嗽无痰或痰少,可选用止咳药物,如右美沙芬等;若痰液黏稠不易咳出,可使用祛痰药物,如氨溴索等,也可采用雾化吸入的方式,如使用布地奈德联合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起到湿化气道、稀释痰液、促进痰液排出的作用。
退热:对于发热的患儿,体温低于38.5℃时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贴退热贴等;体温高于38.5℃且符合用药指征时,可选用退热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等,但需注意避免低龄儿童使用不恰当的退热方式或药物。
平喘:对于伴有喘息的患儿,可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如沙丁胺醇气雾剂等吸入治疗,缓解支气管痉挛,减轻喘息症状。
3.抗感染治疗
病毒感染:一般病毒感染具有自限性,可不使用抗病毒药物,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但对于流感病毒感染,在发病48小时内可选用抗流感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等。
细菌感染:明确有细菌感染时,可选用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但需严格按照医嘱使用,避免滥用抗生素。
五、预防措施
1.增强体质:让小儿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加强锻炼,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如可根据小儿年龄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婴幼儿可进行被动操等,年长儿可进行跑步、跳绳等运动。
2.避免接触诱因:注意气候变化,及时为小儿增减衣物,避免吸入冷空气、刺激性气体;避免接触过敏原,如花粉、宠物毛发等;在呼吸道疾病流行季节,尽量少带小儿去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减少感染机会。
3.接种疫苗:按时接种流感疫苗等相关疫苗,可有效预防相关病毒感染引起的支气管炎。例如,接种流感疫苗可降低小儿患流感病毒感染相关支气管炎的风险。
小儿急性支气管炎的治疗和预防需要综合考虑小儿的年龄、身体状况等多方面因素,以保障小儿的健康,若小儿出现急性支气管炎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