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性骨折外露骨端需进行清创处理,及时清创在伤后6-8小时内为宜,超时间污染不重也应清创,操作要点包括冲洗消毒等;覆盖处理分不同情况,污染轻用无菌纱布,有合适软组织可直接覆盖,困难时用外固定架结合VSD技术;抗感染要合理用抗生素并监测感染;骨折固定选合适方法,如外固定架,还需促进愈合,注意特殊人群,儿童要谨慎清创固定等,老年要考虑基础病等影响。
清创操作要点:使用无菌生理盐水反复冲洗伤口,清除可见的污染物,然后用碘伏等消毒剂进行消毒。对于骨折端的处理,要轻柔操作,避免过多地剥离骨膜,尽量保留有活力的组织。如果骨折端污染严重,可适当去除少量污染严重的骨端,但要注意保留足够的骨量以保证骨折的稳定和愈合。
覆盖处理
简单污染伤口的覆盖:如果伤口污染较轻,可采用无菌纱布暂时覆盖外露的骨端,然后尽快进行后续的确定性处理。无菌纱布可以起到隔离外界污染物、保护骨端的作用,防止进一步污染和损伤。
软组织覆盖良好的情况:当有局部合适的软组织可以覆盖外露骨端时,可直接用软组织覆盖。例如,利用邻近的肌肉、筋膜等组织进行覆盖。这些软组织具有一定的血运,能够为骨端提供一定的保护,促进愈合。如局部的肌皮瓣转移,将带有血液供应的肌皮瓣转移至骨端覆盖区域,既可以覆盖骨端,又能提供营养支持。
软组织覆盖困难时的方法:若软组织覆盖困难,可考虑使用外固定架结合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先通过外固定架维持骨折的对位对线,然后应用VSD材料覆盖外露骨端及伤口,VSD能够保持伤口的湿性环境,促进肉芽组织生长,为后续的皮瓣移植等提供条件。一般VSD可维持3-5天,之后根据伤口情况再决定下一步处理。
抗感染治疗
抗生素应用:根据伤口污染情况、患者一般状况等合理应用抗生素。通常选用广谱抗生素,如头孢菌素类等,覆盖常见的伤口病原菌。一般在清创后即开始应用抗生素,疗程根据伤口感染风险及愈合情况而定。例如,对于污染较重的开放性骨折外露骨端,可能需要应用抗生素3-7天甚至更长时间,但要避免不必要的长期使用导致耐药菌产生。
感染监测:密切观察伤口情况,包括局部有无红、肿、热、痛等感染征象,定期进行伤口分泌物培养,根据培养结果调整抗生素使用。同时,注意患者全身情况,如体温、血常规等,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全身感染症状。
骨折固定与愈合促进
骨折固定:根据骨折的类型和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骨折固定方法。如采用外固定架固定,对于开放性骨折外露骨端的情况,外固定架便于伤口观察和处理,同时可以维持骨折的稳定性。外固定架通过钢针穿过皮肤及骨骼进行固定,能够在不干扰伤口的情况下保持骨折端的对位对线,有利于骨折愈合。对于一些情况也可考虑有限内固定,但要谨慎操作,避免加重局部损伤和感染风险。
促进愈合措施: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患者的营养状况,保证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摄入,以促进骨折愈合。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骨折愈合能力较强,但仍需注意营养均衡,保证钙、磷等矿物质的摄入;对于老年患者,要注意预防骨质疏松等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可适当补充钙剂等。同时,鼓励患者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但要避免影响骨折固定的活动,在骨折固定稳定的情况下,早期进行肌肉收缩等功能锻炼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利于骨折愈合和防止肌肉萎缩等并发症。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开放性骨折外露骨端的处理要更加谨慎。儿童的骨骼生长潜力大,但皮肤和软组织相对娇嫩,清创时要特别注意避免过度损伤。在固定方面,要选择对儿童生长影响较小的固定方法,如尽量采用外固定架等相对简单的固定方式,减少对骨骺等生长部位的干扰。同时,儿童的抗感染能力相对较弱,更要严格遵循抗感染治疗原则,密切观察伤口变化,防止出现儿童特有的感染并发症,如骨髓炎等,并且要注意儿童的营养支持,保证其正常生长发育对营养的需求。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往往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在处理开放性骨折外露骨端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基础疾病对伤口愈合和骨折愈合的影响。例如,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伤口愈合延迟和感染风险增加,所以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要更加严格地进行清创和抗感染治疗。同时,老年患者的机体修复能力较弱,在营养支持方面要更加注重,保证足够的营养摄入以促进伤口愈合和骨折愈合。在固定方面,要根据老年患者的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固定方式,尽量减少患者的痛苦和并发症发生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