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炎与肠胃炎概念相近,均指胃和肠道炎症,病因有感染(病毒、细菌等)、非感染(药物、饮食、自身免疫等),症状有共同的腹痛、腹泻等,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诊断靠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治疗包括一般治疗(饮食调整、休息)和药物治疗(合理选药等),需依不同人群特点采取合适诊疗护理措施。
一、概念方面
胃肠炎是胃和肠道的炎症,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感染(病毒、细菌等)、药物刺激、食物中毒等;肠胃炎其实和胃肠炎是相近的表述,广义上二者所指的都是胃和肠道的炎症情况,在日常表述中常被通用,但严格来说,“胃肠炎”更强调胃和肠两个部位的炎症同时存在,而“肠胃炎”也是围绕胃和肠道的炎症而言,二者在概念本质上较为接近,主要都是指胃黏膜和肠黏膜的炎症性病变。
二、病因方面
感染因素:
病毒感染:诺如病毒、轮状病毒等都可引起胃肠炎/肠胃炎,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更容易感染轮状病毒,引发腹泻、呕吐等症状;成年人也可能因接触被污染的水源、食物等感染诺如病毒,导致急性发病。
细菌感染:常见的有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食用被这些细菌污染的食物是常见病因,比如变质的肉类、蛋类等,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因食用不洁食物而感染发病。
非感染因素:
药物:某些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长期或不当使用可能刺激胃和肠道黏膜,引发炎症,老年人由于常患有多种基础疾病,用药较多,更需注意药物对胃肠道的影响;长期饮酒的人群,酒精对胃和肠道黏膜的刺激也容易导致炎症发生。
饮食因素:过度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或者暴饮暴食等,都可能损伤胃和肠道黏膜,引起炎症,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都可能因不良饮食习惯发病,比如经常在外就餐、饮食不规律的人群。
自身免疫因素: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可能累及胃肠道,引发炎症,如克罗恩病等,这类情况相对较少见,但也需关注,不同年龄、性别人群都有可能患病,病史中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家族史的人群需格外留意。
三、症状方面
共同症状:都可能出现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腹痛的程度和性质可能因个体差异和病因不同而有所不同;腹泻的次数可从数次到数十次不等,粪便性状也多样,可能为稀水样便、黏液便等;恶心、呕吐可单独出现或同时存在。
不同人群表现差异:
儿童:儿童患胃肠炎/肠胃炎时,由于机体代偿能力相对较弱,更容易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比如频繁呕吐和腹泻可能导致儿童精神萎靡、尿量减少、前囟凹陷等脱水表现,需要密切关注;而成年人相对儿童来说,在脱水等并发症的发生上可能进展相对缓慢一些,但也不能忽视。
老年人:老年人患胃肠炎/肠胃炎时,症状可能不典型,比如腹痛可能不明显,而更多表现为食欲减退、乏力等,且老年人常伴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胃肠炎/肠胃炎可能会诱发基础疾病的加重,需要特别注意监测基础疾病的状况。
四、诊断方面
病史采集:医生会询问患者的发病经过、饮食情况、用药史、旅行史等,不同年龄、生活方式的患者提供的病史信息对诊断有重要意义,比如儿童患者需询问近期接触的感染源情况,老年人需详细询问基础疾病及用药情况。
体格检查:会进行腹部触诊等检查,了解腹部有无压痛、反跳痛等情况,不同人群的体格检查表现可能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实验室检查:可能会进行血常规、粪便常规、粪便培养等检查,血常规可帮助判断是否有感染及感染的类型等;粪便常规可观察粪便中有无白细胞、红细胞等;粪便培养有助于明确是否有细菌感染及具体的致病菌,以指导治疗。
五、治疗方面
一般治疗:
饮食调整:患病期间需要注意饮食清淡,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适当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儿童患者要保证足够的液体摄入以防脱水,老年人也需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休息:患病期间需要充分休息,不同人群都要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儿童需要营造舒适的休息环境,老年人要注意休息时的安全等。
药物治疗: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的,可能会使用抗生素等药物,但需根据病情合理选用,不过严格遵循循证医学原则,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等;对于有腹痛症状的患者,一般先考虑非药物缓解腹痛的方法,如腹部热敷等,尽量避免低龄儿童过早使用药物止痛等。
总之,胃肠炎和肠胃炎在本质上较为接近,在病因、症状、诊断、治疗等方面有诸多相似之处,但在不同人群中的具体表现和应对需充分考虑各自的特点,以采取更合适的诊疗和护理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