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需判断程度,分轻、中、重,轻度失水量占体重2%-5%,中度5%-10%,重度10%以上。补液分口服和静脉,口服适用于轻、中度且呕吐不重,静脉用于中重度或呕吐重,遵循先快后慢等原则,还需治疗原发病,监测护理包括生命体征等,特殊人群婴幼儿、老年人、孕妇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判断脱水程度
1.轻度脱水:失水量占体重的2%-5%,患儿精神稍差,略有烦躁不安,皮肤稍干燥,弹性尚可,眼窝和前囟稍凹陷,哭时有泪,口唇黏膜稍干,尿量稍减少。
2.中度脱水:失水量占体重的5%-10%,患儿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皮肤苍白、干燥、弹性较差,眼窝和前囟明显凹陷,哭时泪少,口唇黏膜干燥,四肢稍凉,尿量明显减少。
3.重度脱水:失水量占体重的10%以上,患儿呈昏睡或昏迷状态,皮肤发灰、冰冷、弹性极差,眼窝和前囟深陷,眼闭不合,哭时无泪,口唇黏膜极干燥,尿量极少或无尿,可伴有休克症状,如心音低钝、脉细速、血压下降、四肢厥冷等。
二、补液治疗
1.口服补液:适用于轻度脱水或中度脱水而呕吐不严重的患儿。常用口服补液盐,根据患儿的脱水程度和体重计算补液量,一般轻度脱水患儿每千克体重需补充50-100ml口服补液盐,中度脱水患儿每千克体重需补充100-150ml口服补液盐,少量多次服用,分次补足。
对于婴幼儿,要耐心喂养,少量多次给予口服补液盐溶液。
年龄较小的婴儿可能对口服补液的接受度较低,可使用滴管或小勺少量多次喂服。
2.静脉补液:适用于中度以上脱水或呕吐严重的患儿。
补液原则:遵循先快后慢、先浓后淡、先盐后糖、见尿补钾的原则。
补液步骤:首先补充累积损失量,轻度脱水约50ml/kg,中度脱水50-100ml/kg,重度脱水100-120ml/kg,用2/3张含钠液(如1:4含钠液、2:3:1含钠液等)在8-12小时内静脉输入;然后补充继续损失量,根据患儿腹泻、呕吐的量补充,一般用1/3-1/2张含钠液;最后补充生理需要量,一般为60-80ml/kg,用1/5-1/4张含钠液在12-16小时内静脉输入。
对于不同年龄患儿的注意事项:新生儿和小婴儿静脉补液时速度要慢,避免加重心脏负担;要严格控制补液的速度和量,防止补液过快导致肺水肿等并发症;对于有心脏疾病、肾功能不全等基础疾病的患儿,补液时更要谨慎调整补液方案。
三、治疗原发病
1.感染性腹泻: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的拉肚子脱水,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但要根据病原菌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如果是病毒感染引起的,如轮状病毒感染,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
对于儿童患者,使用抗生素要严格掌握指征,避免滥用。例如,轮状病毒肠炎多为自限性疾病,主要是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等对症处理。
2.非感染性腹泻:如饮食不当引起的腹泻,要调整饮食,避免食用不易消化的食物;对于乳糖不耐受引起的腹泻,可改为低乳糖或无乳糖饮食;对于过敏引起的腹泻,要避免接触过敏原。
四、监测与护理
1.生命体征监测:密切监测患儿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以及精神状态、皮肤弹性、眼窝和前囟情况、尿量等,及时了解患儿的病情变化。
对于新生儿和婴幼儿,要特别注意观察前囟的饱满程度,因为前囟是反映颅内情况和脱水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2.皮肤护理:保持患儿皮肤清洁干燥,及时更换潮湿的尿布,避免红臀等皮肤问题的发生。
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然后涂抹护臀霜等保护皮肤。
3.饮食护理:在患儿脱水纠正后,逐渐恢复饮食。对于婴幼儿,可先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汤、稀粥等,逐渐增加食物的种类和量,避免一次性进食过多加重胃肠道负担。
对于年龄较大的儿童,要注意饮食的卫生和营养均衡,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婴幼儿:由于婴幼儿的生理特点,对脱水的耐受性较差,病情变化较快,在治疗过程中要更加密切观察病情,严格按照补液方案进行补液,防止出现补液不足或补液过多的情况。同时,要注意喂养的方式和量,避免因腹泻导致营养不良。
2.老年人:老年人多伴有基础疾病,如心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等,在补液时要特别注意补液的速度和量,防止诱发心力衰竭、肺水肿等并发症。要密切监测老年人的电解质水平,及时调整补液方案。
3.孕妇:孕妇拉肚子脱水需要谨慎补液,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同时要注意维持孕妇的水、电解质平衡,保障胎儿的正常发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