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新生儿脑损伤需综合病史采集(包括出生史、母亲孕期情况)、临床表现观察(意识状态、肌张力、原始反射、呼吸)、影像学检查(头颅超声、CT、MRI)和神经电生理检查(脑电图、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等多方面信息,高危新生儿如早产儿需更密切监测评估,以此明确新生儿脑损伤及具体情况并早期干预。
一、病史采集
出生史:需了解新生儿是否存在早产情况,早产是脑损伤的高危因素之一,胎龄越小发生脑损伤的风险越高;是否有窒息史,长时间的宫内窘迫或出生时的窒息会导致脑部缺氧缺血,增加脑损伤的可能性;是否有产伤,如颅内出血等产伤相关情况也与脑损伤密切相关。例如,有研究表明,早产儿发生脑损伤的概率显著高于足月儿,而窒息时间超过一定限度会极大提升新生儿脑损伤的发生风险。
母亲孕期情况:关注母亲孕期是否有感染,如孕期发生TORCH感染(包括弓形虫、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感染),这些病原体可通过胎盘影响胎儿脑部发育;母亲孕期是否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若母亲患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会影响胎盘的血流灌注,进而影响胎儿脑部血供,增加新生儿脑损伤风险;母亲孕期是否有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糖尿病母亲所生新生儿发生脑损伤的几率可能升高。
二、临床表现观察
意识状态:正常新生儿觉醒与睡眠周期有一定规律,脑损伤新生儿可能出现意识改变,如嗜睡,表现为睡眠时间过长,唤醒后很快又入睡;或出现激惹,表现为过度兴奋,易激惹,哭闹不止等情况;严重者可出现昏迷,对刺激无反应。
肌张力:肌张力异常是脑损伤的重要表现之一。肌张力增高时,新生儿肢体较硬,被动活动肢体时阻力增大;肌张力减低时,肢体松软,被动活动时活动范围增大,感觉缺乏张力。例如,痉挛型脑损伤新生儿常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而肌张力低下型脑损伤新生儿则呈现肢体松软状态。
原始反射异常:新生儿有一些原始反射,如拥抱反射、握持反射等。脑损伤新生儿原始反射可能出现异常,拥抱反射常表现为过于活跃或减弱,握持反射可能出现握持力减弱或持续时间异常等情况。一般足月儿出生3-4个月时拥抱反射消失,若4个月后仍存在则可能提示脑损伤;出生3个月后握持反射仍持续存在也可能与脑损伤相关。
呼吸异常:脑损伤新生儿可能出现呼吸节律不整,如呼吸过快、过慢或呼吸暂停等情况。例如,严重的脑损伤可能影响呼吸中枢的正常功能,导致呼吸调节紊乱。
三、影像学检查
头颅超声检查:这是新生儿脑损伤常用的筛查手段之一,尤其适合早产儿。可以观察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情况、脑实质回声改变等。对于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是常见的脑损伤类型,头颅超声能清晰显示出血的部位和程度;同时可发现脑实质是否有异常回声,如低回声或高回声区,提示可能存在脑实质损伤等情况。
头颅CT检查:能明确是否存在颅内出血,如硬膜下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实质内出血等,还可观察脑实质的形态、结构等情况。对于一些明显的脑损伤病变,如较大范围的颅内出血、脑梗死等,头颅CT能快速准确地做出诊断,但需要注意辐射问题,不过对于病情需要的新生儿,在权衡利弊后可进行该项检查。
头颅MRI检查:相比头颅CT,头颅MRI对脑组织的分辨率更高,能更早期、更敏感地发现脑损伤情况,尤其是对于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等病变的诊断价值更高。可以清晰显示脑白质的病变范围、程度等,对于判断脑损伤的预后等有重要意义。例如,能发现早产儿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等病变,而这些病变是导致早产儿脑损伤后遗症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神经电生理检查
脑电图(EEG):通过记录大脑神经元的电活动来评估脑功能。脑损伤新生儿脑电图可能出现异常,如背景活动异常,表现为脑电活动的频率、波幅等异常;可出现痫样放电等情况。例如,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儿脑电图可能在早期出现低电压等改变,随着病情发展可能出现痫样放电等异常波形。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可评估听觉通路的功能。脑损伤新生儿尤其是存在听觉通路受累的脑损伤时,BAEP可能出现波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等异常,有助于判断脑损伤是否累及听觉系统等相关结构。
总之,判断新生儿脑损伤需要综合病史采集、临床表现观察、影像学检查和神经电生理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通过全面、细致的评估来明确新生儿是否存在脑损伤以及脑损伤的具体情况,以便早期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对于早产儿等高危新生儿,需要更加密切地进行监测和评估,因为这些新生儿发生脑损伤的风险相对更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