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氏骨折是尺骨上1/3骨折合并桡骨头脱位,多发生于儿童及青壮年,直接、间接暴力可致病因,局部有骨折及桡骨头脱位表现,靠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诊断,儿童移位不明显可闭合复位外固定,成人移位明显等多需手术,固定及拆除固定后康复护理分儿童和成人有不同要点,需据具体情况个性化处理以恢复肢体功能。
解剖基础相关影响
尺骨上1/3部位有骨间膜附着,当受到外力作用时,力量容易通过骨间膜传导至桡骨,加之桡骨头的解剖结构特点,使其在受到应力时容易发生脱位,这与局部的解剖结构密切相关,而年龄因素会影响骨骼的强度和韧性,进而影响损伤的发生和表现。
病因
直接暴力
多因重物直接打击尺骨上1/3背侧,导致尺骨骨折,暴力进一步传导可引起桡骨头脱位,这种情况在有明显外伤史的患者中较为常见,比如重物砸伤等情况。
间接暴力
跌倒手掌着地:当跌倒时手掌着地,身体的重力沿上肢传导,经肱骨传递到桡骨头,再作用于尺骨,引起尺骨上1/3骨折,同时桡骨头受到向上的冲击力而发生脱位,这种情况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多见,不同年龄段人群都可能因不慎跌倒而发生。
扭转暴力:肢体扭转时,尺骨受到扭转应力,也可导致尺骨上1/3骨折合并桡骨头脱位,生活中一些意外的扭转动作可能引发这种损伤。
临床表现
局部症状
骨折处表现:尺骨上1/3部位出现疼痛、肿胀、压痛,可触及骨擦感及异常活动,骨折部位的症状较为明显,会影响肢体的正常活动。
桡骨头脱位表现:桡骨头处可有压痛,前臂活动受限,由于桡骨头脱位,会导致前臂的旋转等活动受到明显影响,患者可能无法正常旋转前臂。
全身情况
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但若损伤严重,可能会有局部的炎症反应等表现,儿童患者可能因疼痛而哭闹不安等,不同年龄患者的全身反应可能因个体差异和损伤程度有所不同。
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
医生会检查前臂的压痛部位、异常活动情况以及桡骨头的压痛等,通过初步的体格检查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孟氏骨折。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诊断孟氏骨折的重要手段,可明确尺骨骨折的部位、类型以及桡骨头脱位的情况,一般需要拍摄前臂的正侧位X线片,能够清晰显示骨折线以及桡骨头的位置关系。
CT检查:对于一些复杂的病例,X线检查可能难以清晰显示骨折细节时,CT检查可以更准确地判断尺骨骨折的粉碎程度、桡骨头脱位的方向等,尤其适用于儿童不配合或骨折复杂的情况,不同年龄患者都可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儿童患者在检查时需注意辐射防护等问题。
治疗原则
非手术治疗
儿童患者:对于一些移位不明显的孟氏骨折,儿童可以采用闭合复位外固定的方法,通过手法复位恢复尺骨的连续性和桡骨头的正常位置,然后用石膏或支具进行固定,固定期间需要密切观察前臂的血运、肿胀等情况,定期复查X线,观察骨折愈合及桡骨头复位情况,儿童的骨骼具有一定的可塑性,恢复能力相对较强,但仍需谨慎处理。
手术治疗
成人患者:当骨折移位明显、手法复位失败或合并有严重的粉碎性骨折等情况时,多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切开复位内固定尺骨,并复位桡骨头,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材料,如钢板、螺钉等,成人的骨骼强度和恢复能力与儿童不同,术后康复需要更注重功能锻炼,但要遵循骨折愈合的规律。
康复护理要点
固定期间
儿童患者:要注意观察石膏或支具的松紧度,过紧可能影响血液循环,过松则达不到固定效果,家长需协助患儿保持固定部位的正确位置,避免骨折部位再次移位,同时鼓励患儿进行手指的屈伸活动等,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肌肉萎缩等并发症的发生,儿童在固定期间需要家长的细心照料,关注其心理状态,避免因长期固定产生焦虑等情绪。
成人患者:同样要关注固定部位的情况,定期复查,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肌肉收缩锻炼等,维持肌肉力量,为后期的功能恢复做准备。
拆除固定后
儿童患者:逐渐开始进行前臂的旋转等功能锻炼,锻炼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活动导致再次损伤,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家长要给予鼓励和帮助,促进患儿尽快恢复前臂的正常功能。
成人患者:功能锻炼的强度可以逐渐增加,通过主动和被动的活动相结合,恢复前臂的旋转、屈伸等功能,同时要注意锻炼的科学性和安全性,避免盲目锻炼导致损伤加重。
孟氏骨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年龄、损伤程度等采取合适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在整个治疗和康复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不同人群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处理,以促进患者尽可能恢复正常的肢体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