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因素可导致发展为尿毒症,原发性肾脏疾病中肾小球肾炎(如IgA肾病、膜性肾病)、肾小管-间质性肾炎(药物等致)会引发;继发性肾脏疾病里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病程长致)、高血压肾损害(长期高血压致)、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自身免疫病累及)可导致;遗传性肾脏疾病多囊肾(常染色体显性多见)会引发;其他因素尿路梗阻(结石等致)也会导致肾脏功能受损发展为尿毒症。
一、原发性肾脏疾病
1.肾小球肾炎
多种类型的肾小球肾炎可逐渐进展为尿毒症。例如IgA肾病,它是我国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其发病机制与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系膜区等有关,随着病情迁延,肾小球滤过功能逐渐下降,最终可能发展至尿毒症。从年龄角度看,各年龄段均可发病,青少年相对多见,男性略多于女性。在生活方式方面,感染等因素可能诱发或加重IgA肾病。对于有IgA肾病病史的人群,需密切监测肾功能,避免感染等加重病情的因素。
膜性肾病也是常见的肾小球肾炎类型,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发病略多于女性。其病理特点是肾小球基底膜上皮侧免疫复合物沉积,病情进展相对缓慢,但部分患者最终会发展为尿毒症。患者在生活中要注意避免劳累、预防感染,定期复查尿常规、肾功能等指标。
2.肾小管-间质性肾炎
药物因素是引起肾小管-间质性肾炎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某些抗生素(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非甾体类抗炎药等。长期服用这类药物可能损害肾小管-间质,影响肾脏的浓缩稀释功能和排泄功能,进而导致肾功能逐渐减退。从年龄上看,各年龄段都可能因药物使用不当而发生,老年人由于肝肾功能减退,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更容易受到药物的肾毒性影响。在生活方式中,不合理用药是关键因素,有长期用药史的人群,尤其是老年人,要严格遵医嘱用药,定期监测肾功能。
二、继发性肾脏疾病
1.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会导致肾脏微血管病变,引起糖尿病肾病。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糖尿病肾病的发生率逐渐增加。一般来说,糖尿病病程超过10年的患者,发生糖尿病肾病的风险明显升高。从性别角度,男女均可患病,但在糖尿病患者中,男性发生糖尿病肾病的风险可能略高于女性。在生活方式方面,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是关键,血糖控制不佳会加速糖尿病肾病的进展。对于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血压和血脂,定期检查尿白蛋白排泄率等指标,早期发现糖尿病肾病并进行干预。
2.高血压肾损害
长期高血压会使肾小球内囊压力升高,肾小球动脉硬化,进而导致肾实质缺血和肾小球硬化。高血压肾损害的发生与血压水平和持续时间密切相关。血压控制不佳的高血压患者,发生肾损害的风险较高。各年龄段均可发病,高血压患者中,年龄较大、血压长期居高不下的人群更容易出现肾损害。在生活方式中,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至关重要,要规律服用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目标范围内,同时注意低盐饮食等生活方式的调整。
3.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肾脏,引起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多见于育龄女性,男女发病比例约为1:9。其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紊乱导致的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脏等组织有关。患者在病情活动期,肾脏病变进展较快,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来控制肾脏损害。在生活方式中,要注意避免日晒等诱发因素,育龄女性患者要在医生指导下谨慎怀孕,因为妊娠可能加重病情。
三、遗传性肾脏疾病
1.多囊肾
多囊肾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分为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和常染色体隐性多囊肾,其中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较为常见。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通常在30-50岁左右开始出现症状,随着囊肿的逐渐增大,压迫肾实质,导致肾功能逐渐减退,最终发展为尿毒症。从遗传角度,患者的子女有50%的概率遗传该疾病。在生活方式中,多囊肾患者要注意避免腹部受撞击等,防止囊肿破裂,同时要定期监测肾功能和肾脏超声等,早期发现病情变化并进行相应处理。
四、其他因素
1.尿路梗阻
各种原因引起的尿路梗阻,如尿路结石、前列腺增生、尿道狭窄等,可导致尿液排出受阻,引起肾盂积水,进而损害肾脏功能。长期尿路梗阻会使肾脏实质受到压迫,影响肾小球和肾小管的功能,最终导致肾功能衰竭发展为尿毒症。不同年龄段均可发生尿路梗阻,老年人由于前列腺增生等原因,尿路梗阻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对于有尿路梗阻因素的人群,如发现尿路结石要及时处理,前列腺增生患者要根据病情进行相应治疗,以解除尿路梗阻,保护肾脏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