胫骨粉碎性骨折的处理包括急诊现场急救与入院检查,治疗分保守与手术,术后有早期、中期、后期康复,还需预防及处理感染、骨筋膜室综合征、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等并发症,根据骨折情况选择合适治疗及康复方案并防范并发症。
一、急诊处理
1.现场急救:首先要确保患者生命安全,对骨折部位进行简单固定,可使用木板、树枝等临时固定物,避免骨折端移动加重损伤,同时尽快转运至医院。
2.入院检查:到达医院后,需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如X线、CT等,以明确胫骨粉碎性骨折的具体情况,包括骨折的移位程度、粉碎范围等。
二、治疗方案选择
1.保守治疗
适用情况:对于一些移位不明显、粉碎程度较轻的胫骨粉碎性骨折,可考虑保守治疗。例如儿童患者,如果骨折端移位较小,可采用石膏固定等方法。
具体措施:通过手法复位,然后使用石膏或支具进行外固定,固定时间一般较长,通常需要6-8周甚至更长时间,期间需要定期复查X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在固定期间,要注意观察患肢的血运、感觉和运动情况,防止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等并发症。
2.手术治疗
适用情况:当骨折移位明显、粉碎严重,保守治疗难以维持骨折复位及稳定时,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比如成人胫骨粉碎性骨折,骨折端移位较大,严重影响骨折愈合和肢体功能恢复的情况。
手术方式
切开复位内固定:通过手术切开皮肤,暴露骨折端,进行复位后使用钢板、螺钉等内固定材料固定骨折端。这种方法可以更好地恢复骨折的解剖结构,为骨折愈合创造良好条件。但手术也存在一定风险,如感染、内固定物松动等。例如对于老年患者,手术创伤可能会对其全身状况产生一定影响,需要在手术前充分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等全身情况。
外固定支架固定:对于一些严重的开放性胫骨粉碎性骨折或局部软组织条件较差的患者,可先采用外固定支架固定。外固定支架通过体外的金属支架固定骨折端,操作相对简单,能够快速稳定骨折,但长期使用可能会出现针道感染等问题。
三、术后康复
1.早期康复(术后1-6周):术后早期主要是促进骨折部位的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可以进行患肢肌肉的等长收缩练习,即肌肉在不产生关节活动的情况下进行收缩舒张练习。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恢复能力相对较强,但也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避免过度活动影响骨折愈合。同时,可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回流。
2.中期康复(术后6-12周):随着骨折端有一定程度的愈合,可逐渐增加关节活动度的练习。例如进行膝关节、踝关节的屈伸活动练习,但要注意活动幅度不宜过大,避免影响骨折固定。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康复进度可能有所不同,老年患者康复速度相对较慢,需要更谨慎地进行康复训练。
3.后期康复(术后12周以后):当骨折愈合较好时,可进行负重训练。从部分负重开始,逐渐增加负重的重量和时间,同时加强患肢肌肉力量的训练,如进行站立、行走等训练,以恢复肢体的正常功能。在整个康复过程中,需要定期复查,根据骨折愈合情况调整康复方案。
四、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1.感染
预防:无论是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都要注意保持伤口清洁,对于手术患者,要严格无菌操作。对于开放性骨折患者,更要重视伤口的清创处理。在康复过程中,要注意保持患肢皮肤清洁,避免发生针道感染(外固定支架患者)等情况。
处理:如果发生感染,要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进行相应处理。轻度感染可通过局部换药、使用抗生素等方法治疗;如果感染严重,可能需要拆除内固定或外固定支架,进行清创引流等处理。
2.骨筋膜室综合征
预防:在骨折后的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肢的情况,如出现患肢剧烈疼痛、肿胀明显、皮肤苍白或发紫、感觉异常等情况,要高度警惕骨筋膜室综合征。对于石膏固定的患者,要注意石膏的松紧度,避免过紧影响血液循环。
处理:一旦怀疑骨筋膜室综合征,要立即松开外固定物,甚至进行切开减压手术,以防止肌肉和神经的坏死。
3.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
预防:对于胫骨粉碎性骨折患者,要保证骨折端稳定的固定,促进骨折愈合。在康复过程中,要遵循科学的康复计划,避免过早负重等影响骨折愈合的行为。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骨质相对疏松,骨折愈合能力较差,更要注意加强营养支持,促进骨折愈合。
处理:如果出现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例如增加营养支持,补充钙剂、维生素D等促进骨折愈合的物质;对于严重的不愈合情况,可能需要再次手术,如植骨手术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