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炎分急慢性,急性有水肿、出血及坏死特征,慢性表现为胰腺纤维化、钙化及功能丧失,其病理机制是胰酶异常激活致胰腺自身消化,常见诱因有酒精、胆石症等;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按修订亚特兰大分类分轻症、中重症、重症,慢性按M-ANNHEIM评分系统分级;急性胰腺炎典型症状为突发上腹持续性痛等,慢性有反复上腹痛等特征;急性胰腺炎轻症以支持治疗为主,中重症/重症需入住ICU等,慢性胰腺炎疼痛管理首选非甾体抗炎药等、营养支持补充胰酶制剂等;特殊人群中老年患者重症死亡率高需密切监测心肺功能,妊娠期女性治疗兼顾胎儿安全,儿童患者控制液体负荷等;预防与长期管理方面,酒精性胰腺炎患者需终身戒酒,高脂血症者控制血脂,胆石症患者建议胆囊切除术,慢性胰腺炎患者定期随访评估胰腺功能及影像学。
一、胰腺炎的定义与病理机制
1.1定义与分类
胰腺炎是胰腺组织因自身消化酶异常激活引发的炎症反应,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胰腺炎(AP)和慢性胰腺炎(CP)。急性胰腺炎以胰腺水肿、出血及坏死为特征,慢性胰腺炎则表现为胰腺纤维化、钙化及功能进行性丧失。
1.2病理机制
核心机制为胰酶异常激活导致胰腺自身消化。酒精、胆石症、高脂血症、创伤及药物(如硫唑嘌呤)是常见诱因。酒精通过刺激胰液分泌、Oddi括约肌痉挛及直接毒性作用引发炎症;胆石症导致胆汁反流至胰管,激活胰酶原。
二、严重程度分级与临床意义
2.1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分级
根据修订亚特兰大分类(2012),急性胰腺炎分为:
2.1.1轻症急性胰腺炎(MAP)
占80%,无器官衰竭及局部并发症,住院时间短(5~7天),死亡率<1%。
2.1.2中重症急性胰腺炎(MSAP)
存在一过性器官衰竭(≤48小时)或局部并发症(如胰腺坏死、假性囊肿),死亡率5%~10%。
2.1.3重症急性胰腺炎(SAP)
持续器官衰竭(>48小时),死亡率达30%~50%,常见并发症包括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急性肾损伤(AKI)及感染性坏死。
2.2慢性胰腺炎严重程度评估
依据M-ANNHEIM评分系统,综合病因(M)、酒精摄入(A)、营养状态(N)、胰腺钙化(N)、糖尿病(H)、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E)及影像学改变(I)进行分级,重度患者常伴顽固性腹痛、糖尿病及脂肪泻。
三、临床表现与诊断
3.1急性胰腺炎典型症状
突发上腹部持续性疼痛,向腰背部放射,伴恶心、呕吐及发热。实验室检查显示血清淀粉酶>3倍正常上限(正常值35~135U/L)或脂肪酶>3倍正常上限(正常值0~60U/L)。影像学检查中,CT增强扫描可见胰腺肿胀、渗出及坏死。
3.2慢性胰腺炎特征性表现
反复上腹痛、体重下降、脂肪泻(粪便恶臭、漂浮)及糖尿病。ERCP或MRCP可显示胰管狭窄、扩张及结石。
四、治疗原则与干预措施
4.1急性胰腺炎治疗
4.1.1轻症患者
以支持治疗为主,包括禁食、胃肠减压、静脉补液及镇痛(如对乙酰氨基酚)。
4.1.2中重症/重症患者
需入住ICU,进行液体复苏、器官功能支持(如机械通气、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及感染性坏死的外科干预。
4.2慢性胰腺炎治疗
4.2.1疼痛管理
首选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顽固性疼痛可考虑内镜下胰管支架置入或神经阻滞。
4.2.2营养支持
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者需补充胰酶制剂(如胰酶肠溶胶囊),糖尿病者使用胰岛素治疗。
五、特殊人群管理
5.1老年患者
因合并症多(如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器官储备功能下降,重症急性胰腺炎死亡率较年轻患者高2~3倍,需密切监测心肺功能。
5.2妊娠期女性
急性胰腺炎多由高脂血症或胆石症引发,治疗需兼顾胎儿安全,避免使用丙泊酚等可能通过胎盘的药物,优先选择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处理胆源性病因。
5.3儿童患者
常见病因包括病毒感染、先天性胰管畸形及药物(如丙戊酸),治疗需控制液体负荷(每日50~70mL/kg),避免使用吗啡类镇痛药(可能诱发Oddi括约肌痉挛)。
六、预防与长期管理
6.1生活方式干预
酒精性胰腺炎患者需终身戒酒,高脂血症者应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控制在<2.6mmol/L,胆石症患者建议胆囊切除术。
6.2定期随访
慢性胰腺炎患者每6~12个月评估胰腺功能(粪便弹性蛋白酶-1检测)及影像学(腹部超声或MRCP),早期发现胰腺癌(风险较普通人群高10~2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