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炎的临床表现包括一般症状如发热、精神状态改变、头痛,以及神经系统症状如抽搐、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辅助检查有脑脊液检查(包括常规、生化、病原学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头颅CT、头颅MRI);病史询问需关注近期感染史(呼吸道、消化道、皮肤感染)和疫苗接种史,综合这些可判断孩子是否患脑炎,需及时就医,婴幼儿更需家长密切观察异常情况。
一、临床表现
1.一般症状
发热:脑炎患儿多有发热表现,体温可高达38.5℃以上,且持续不退或反复发热。不同年龄段孩子发热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婴儿可能体温波动较大,而较大儿童体温升高相对较明显。这是因为病原体感染后,机体的免疫反应被激活,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
精神状态改变:孩子可能出现精神萎靡、烦躁不安、嗜睡甚至昏迷等情况。例如,原本活泼好动的孩子变得不爱玩耍、反应迟钝;小婴儿可能表现为哭闹不止且难以安抚。这是由于炎症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影响了神经细胞的正常功能和神经传导。
头痛:年长儿可能会诉说头痛,但年幼儿童可能无法准确表达,表现为哭闹、用手抓头或烦躁不安等。头痛是因为颅内炎症导致颅内压升高或炎症刺激脑膜、血管等结构引起。
2.神经系统症状
抽搐:部分脑炎患儿会出现抽搐,可表现为全身性抽搐或局限性抽搐。全身性抽搐时,孩子意识丧失、双眼上翻、口吐白沫、四肢强直或阵挛性抽动;局限性抽搐则表现为身体某一局部的抽动。这是由于炎症导致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
意识障碍:严重的脑炎可导致孩子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从轻度的嗜睡到深度昏迷。意识障碍的程度反映了中枢神经系统受损的严重程度,当大脑的网状上行激活系统等结构受到炎症影响时,就会出现意识方面的改变。
脑膜刺激征:如颈强直,患儿仰卧,被动屈颈时感觉到抵抗力增强;克氏征阳性,下肢髋关节、膝关节屈曲成直角,然后伸小腿,若伸膝受限并伴有疼痛则为阳性;布氏征阳性,患儿仰卧,前屈其颈时发生双侧髋、膝部屈曲。这些体征是因为炎症累及脑膜,刺激神经根所致。
二、辅助检查
1.脑脊液检查
常规检查:脑脊液压力可能升高,外观可呈无色透明或浑浊。白细胞计数会有不同程度的升高,病毒性脑炎时白细胞数多为轻度升高,以淋巴细胞为主;细菌性脑炎时白细胞数明显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通过脑脊液常规检查可以初步判断是感染性还是非感染性脑炎等大致类型。
生化检查:蛋白质含量可能增高,糖和氯化物含量在细菌性脑炎时通常降低,病毒性脑炎时糖和氯化物一般正常或轻度降低。这些生化指标的变化有助于鉴别不同病因的脑炎,例如细菌性脑炎时由于细菌代谢消耗等原因导致糖和氯化物降低。
病原学检查:可以通过脑脊液涂片找细菌、病毒分离培养、特异性抗体检测等方法明确病原体。例如,通过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可以确定是否为某种病毒感染引起的脑炎,如单纯疱疹病毒抗体检测等。
2.影像学检查
头颅CT:急性期可能无明显异常,或可见脑水肿等表现。对于脑炎的诊断不是特异性的,但可以帮助排除颅内其他病变,如脑出血、脑肿瘤等。
头颅MRI:对脑组织病变的检出比CT更敏感,能更早发现脑炎引起的脑实质病变,如脑组织的水肿、坏死、异常信号等情况,有助于更准确地评估脑炎的病变范围和严重程度。
三、病史询问
1.近期感染史
呼吸道感染:询问孩子最近是否有上呼吸道感染的情况,如咳嗽、流涕等症状。因为很多脑炎是由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扩散至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的,例如流感病毒等可先引起呼吸道感染,然后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导致脑炎。
消化道感染:了解孩子是否有腹泻等消化道感染病史,某些肠道病毒感染也可引发脑炎,如肠道病毒71型等。
皮肤感染:如果孩子有皮肤破损、脓疱疮等皮肤感染情况,也需要关注,因为皮肤感染的病原体有可能通过血液循环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引发脑炎。
2.疫苗接种史
询问孩子是否按计划接种了相关疫苗,例如乙型脑炎疫苗等。按时接种疫苗可以有效预防相应病毒引起的脑炎,如接种乙型脑炎疫苗能大大降低感染乙型脑炎病毒的风险。如果未接种相关疫苗,感染相应脑炎的风险会增加。
如果孩子出现上述临床表现,同时结合辅助检查结果以及详细的病史询问,医生可以综合判断孩子是否得了脑炎。一旦怀疑孩子患有脑炎,应及时就医,以便尽早进行诊断和治疗,因为脑炎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遗症甚至危及生命。对于婴幼儿等特殊人群,由于其表达能力有限,更需要家长密切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体温等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就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