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碎性骨折是否保守治疗需综合多方面因素判断,可保守治疗的情况包括骨折端移位不明显、特定骨折部位及患者自身状况允许;不可保守治疗的情况有骨折端严重移位、合并重要血管神经损伤、开放性粉碎性骨折;保守治疗包括复位、固定和康复训练,复位有手法和牵引等,固定有石膏、支具、骨牵引等,康复训练要循序渐进且根据不同人群调整。
一、可保守治疗的情况
1.骨折端移位情况
若粉碎性骨折骨折端移位不明显,例如一些四肢的粉碎性骨折,骨折断端没有明显的成角、短缩或旋转畸形,通过手法复位后能够维持相对稳定的位置,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保守治疗。比如一些儿童的四肢粉碎性骨折,由于儿童骨骼的塑形能力较强,即使有一定程度的粉碎,但骨折端移位不大时,保守治疗有较大的成功几率。对于年龄较大、身体状况较差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如果骨折端移位不严重,保守治疗可以作为一种选择,以避免手术带来的风险和创伤。
2.骨折部位
某些部位的粉碎性骨折保守治疗可能是可行的。例如一些手腕部的粉碎性骨折,即Colles骨折等,当骨折没有严重的粉碎且复位后稳定时,可采用石膏或支具外固定等保守治疗方法。对于一些骨盆的粉碎性骨折,如果骨折没有明显的脏器损伤相关的严重移位等情况,也可能先尝试保守治疗,如卧床休息、骨盆兜固定等。
3.患者自身状况
对于一些合并多种严重基础疾病的老年患者,如患有严重心脏病、肺部疾病、糖尿病且血糖控制不佳等情况,手术风险较高,此时若粉碎性骨折的移位等情况允许,保守治疗是相对安全的选择。例如一位80岁患有严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老人发生了股骨粉碎性骨折,手术可能会增加肺部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这种情况下保守治疗可能更适合。
二、不可保守治疗的情况
1.骨折端严重移位
当粉碎性骨折骨折端有明显的成角、短缩或旋转畸形,手法复位无法达到满意的对位对线,或者即使复位后也难以维持稳定的位置,这种情况通常需要手术治疗。例如一些长骨的粉碎性骨折,骨折端移位严重,影响肢体的正常功能和力学稳定性,保守治疗无法恢复肢体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必须通过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来重建骨骼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2.合并重要血管神经损伤
如果粉碎性骨折合并有重要血管神经的损伤,往往需要手术治疗来修复受损的血管神经并稳定骨折。比如下肢的粉碎性骨折合并有股动脉损伤,此时需要紧急手术修复血管并固定骨折,以挽救肢体血运和神经功能,保守治疗无法解决血管神经损伤的问题。
3.开放性粉碎性骨折
开放性粉碎性骨折由于骨折处与外界相通,感染风险极高,通常需要手术清创并进行骨折的处理,保守治疗难以控制感染且无法保证骨折的良好愈合,所以一般需要手术治疗。例如开放性的胫腓骨粉碎性骨折,必须通过手术彻底清创,修复受损组织并固定骨折。
三、保守治疗的具体措施及注意事项
1.复位
对于适合保守治疗的粉碎性骨折,首先要进行复位。复位方法包括手法复位和牵引复位等。手法复位需要经验丰富的医生操作,通过适当的手法使骨折端恢复正常的解剖位置。牵引复位常用于一些长骨的粉碎性骨折,如股骨粉碎性骨折,通过持续牵引来逐渐矫正骨折端的移位。
2.固定
复位后需要进行固定,固定方法有石膏固定、支具固定和骨牵引固定等。石膏固定适用于一些部位相对稳定的粉碎性骨折,如手腕部的粉碎性骨折。支具固定则可以根据骨折部位的不同进行个性化定制,提供较好的固定效果且相对轻便。骨牵引固定常用于一些比较严重的粉碎性骨折,如股骨粉碎性骨折,通过牵引维持骨折端的对位。在固定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骨折部位的血运、感觉和运动情况,防止因固定过紧等原因导致血管神经损伤。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固定时要注意固定的松紧度,避免影响骨骼的生长。老年患者在固定期间要注意预防压疮等并发症,定期翻身、按摩受压部位。
3.康复训练
在保守治疗过程中,康复训练是非常重要的。骨折复位固定后,就需要开始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以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并发症。例如,对于上肢粉碎性骨折保守治疗的患者,在固定期间可以进行手指的屈伸活动、肩部的钟摆运动等。对于下肢粉碎性骨折保守治疗的患者,在骨折固定后可以进行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训练等。康复训练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骨折愈合的不同阶段逐渐增加训练的强度和难度。儿童患者的康复训练要考虑到其生长发育特点,训练强度不宜过大;老年患者的康复训练要结合其身体状况,避免过度训练导致骨折部位再次损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