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是颈椎相关组织受累的综合征,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表现多样,影像学有相应特点,治疗以非手术为主、严重者手术;肩周炎发病于肩关节周围组织,多见于50岁左右女性,表现为疼痛和活动受限,影像学有不同特点,治疗分阶段且不同年龄段需调整。
一、发病部位及受累组织
颈椎病: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脱出症的总称,主要累及颈椎部位的椎体、椎间盘、神经根、脊髓、血管等组织。不同类型的颈椎病受累具体组织有所差异,例如神经根型颈椎病主要是颈椎退变导致神经根受压迫;脊髓型颈椎病主要是颈椎病变压迫脊髓。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长期伏案工作者、低头族等人群由于颈椎长期处于不良姿势,发病风险相对较高,性别差异不十分显著,但长期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患病几率。
肩周炎:全称为肩关节周围炎,主要发病部位是肩关节周围,包括肩关节的关节囊、韧带、肌腱、滑囊等组织。多见于50岁左右人群,俗称“五十肩”,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与女性内分泌变化、肩部劳损等因素相关,长期缺乏肩部活动、肩部曾有外伤史等生活方式会增加发病风险。
二、临床表现
颈椎病:症状多样,神经根型颈椎病主要表现为颈肩痛,并向上肢放射,皮肤可有麻木、过敏等感觉异常,同时上肢肌力下降、手指动作不灵活;脊髓型颈椎病可出现四肢乏力、行走及持物不稳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四肢瘫痪;椎动脉型颈椎病可出现眩晕、头痛、视力模糊等椎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可出现交感神经症状,如头晕、心慌、心动过速等。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由于个体差异,症状表现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年轻患者可能因不良姿势导致神经根型颈椎病急性发作,出现较剧烈的上肢放射痛;老年患者脊髓型颈椎病可能因病情进展缓慢,早期症状易被忽视。
肩周炎:主要症状为肩关节疼痛,起初疼痛较轻,以后逐渐加重,可放射至颈部和上臂中部,夜间疼痛明显。肩关节活动受限是其另一主要表现,早期表现为外展、上举、内旋外旋等活动受限,随着病情进展,肩关节各个方向活动均受限,严重时日常生活如梳头、洗脸、穿衣等都受到影响。不同年龄段患者,病情进展速度可能不同,年轻患者肩周炎可能因及时治疗恢复较快,而老年患者可能恢复相对缓慢,女性患者在更年期后由于内分泌等因素影响,病情可能相对较重。
三、影像学检查特点
颈椎病:X线检查可观察颈椎的生理曲度、椎体骨质增生、椎间隙变窄等情况;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颈椎骨质结构、椎间盘突出情况以及神经根、脊髓受压情况;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对颈椎间盘、脊髓、神经根等软组织显示更为清楚,可明确脊髓有无变性、椎间盘突出程度等。不同年龄患者的颈椎影像学表现可能因退变程度不同而有差异,例如儿童颈椎病较为罕见,若出现多与先天性颈椎发育异常等因素相关,影像学表现有其独特性;老年患者颈椎退变明显,X线、CT、MRI可清晰看到骨质增生、椎间盘退变等表现。
肩周炎:X线检查早期可无明显异常,后期可见肩关节周围软组织钙化等表现;MRI检查可显示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炎症、粘连等情况,但一般不如颈椎病的MRI检查应用广泛来评估病情。不同性别患者在肩周炎影像学上无特异性差异,主要根据肩关节周围组织的炎症、粘连情况来判断病情,年龄因素主要影响肩关节周围组织退变与炎症反应的程度,老年患者肩周炎的MRI表现可能更显示出组织的明显退变与粘连。
四、治疗原则
颈椎病: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如颈椎牵引、颈部制动、理疗、按摩等,适用于大多数颈椎病患者,尤其病情较轻者。非手术治疗可缓解颈椎局部的肌肉紧张,减轻神经根、脊髓等受压情况。对于病情较重、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不同年龄患者的手术风险和术后恢复有所不同,儿童颈椎病手术需极其谨慎,充分评估手术收益与风险;老年患者手术前需评估全身状况,术后恢复相对较慢。性别差异对治疗选择影响不大,主要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个体身体状况来决定治疗方案。
肩周炎:治疗目的是缓解疼痛、恢复肩关节功能。早期可通过休息、理疗、药物治疗(如非甾体抗炎药)等缓解症状;中期进行肩关节功能锻炼,包括主动和被动的肩关节活动,以防止肩关节粘连;晚期若肩关节功能受限严重,可考虑手术治疗。不同年龄段患者的功能锻炼强度和方式需有所调整,年轻患者可适当加强功能锻炼强度,老年患者功能锻炼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活动导致肩部损伤。女性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关注内分泌等因素对病情的影响,在进行理疗等治疗时要注意舒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