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碎性骨折可能引发关节僵硬、创伤性关节炎、肌肉萎缩、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等后遗症,其发生受骨折部位、治疗情况等因素影响,可通过早期精准治疗(细致复位、合理固定)和规范康复训练(早期开始、循序渐进)来降低后遗症风险。
创伤性关节炎:当骨折累及关节面时,骨折复位不良会使关节面不平整,关节软骨磨损、破坏,长期磨损后容易引发创伤性关节炎。患者会出现关节疼痛、肿胀、活动时疼痛加剧等症状,尤其在负重或活动后更为明显。青少年粉碎性骨折累及关节面时,因其关节软骨再生能力相对较强,若能及时恢复关节面平整,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几率可能相对降低,但仍需密切关注;老年患者关节软骨本身退变,即使骨折复位良好,随着年龄增长和长期关节使用,发生创伤性关节炎的可能性也会增加。
肌肉萎缩:骨折后患肢活动减少,肌肉得不到有效锻炼,会出现废用性肌肉萎缩。表现为肌肉体积变小、力量减弱。儿童肌肉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肌肉萎缩可能影响肢体正常生长和运动功能发展;老年患者肌肉本身功能衰退,骨折后肌肉萎缩恢复相对困难,会严重影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如行走、上下楼梯等。
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粉碎性骨折由于骨折端血运破坏严重等原因,可能出现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骨折不愈合表现为骨折端没有骨痂形成,骨折间隙明显;延迟愈合则是骨折愈合时间明显超过正常愈合时间。例如,严重的粉碎性骨折,骨折端碎成多块,血运破坏极大,就较易出现此类情况。对于青少年患者,自身修复能力较强,相对老年患者更有可能在积极治疗下实现骨折愈合,但也存在不愈合风险;老年患者骨折愈合能力下降,发生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的几率更高。
影响骨折后遗症发生的因素
骨折部位:不同部位的粉碎性骨折发生后遗症的几率不同。比如,股骨颈粉碎性骨折,因其血运独特,骨折后发生股骨头坏死等后遗症的风险较高;而四肢长骨骨干的粉碎性骨折,相对而言如果复位固定良好,发生某些后遗症的几率可能与其他部位有所差异。儿童股骨颈骨折,由于其解剖结构与成人不同,血运情况有别,发生股骨头坏死等后遗症的机制和成人也有差异,需要特别关注儿童的生长发育影响。
治疗情况
复位质量:骨折复位是否良好是关键。如果粉碎性骨折复位不佳,如关节内骨折复位后仍存在明显移位,就大大增加了创伤性关节炎等后遗症的发生风险。对于儿童粉碎性骨折,精确复位尤为重要,因为儿童骨骼还在发育,轻微的复位不良都可能影响未来关节功能和骨骼发育。
固定方式:合适的固定方式能保证骨折端稳定,利于骨折愈合。无论是外固定还是内固定,固定不牢固或过早拆除固定等情况都可能导致骨折愈合异常,引发后遗症。老年患者骨质相对疏松,内固定材料的选择和固定效果需要更加精准考量,以确保骨折稳定愈合,减少后遗症发生。
康复训练:及时、规范的康复训练是预防后遗症的重要措施。康复训练开始时间过晚或训练方法不当,都会导致关节僵硬、肌肉萎缩等后遗症。儿童在康复训练时需要家长和医护人员更加耐心引导,根据儿童的生长发育阶段和骨折恢复情况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老年患者康复训练要考虑其身体机能下降的特点,循序渐进,避免过度训练造成损伤。
降低粉碎性骨折后遗症风险的措施
早期精准治疗
细致复位:对于涉及关节面的粉碎性骨折,要尽可能达到解剖复位,恢复关节面的平整,这是预防创伤性关节炎的关键。采用先进的影像学技术,如三维CT等辅助复位,提高复位准确性。儿童患者复位时更要注重保护骨骺等生长结构,避免影响生长发育。
合理固定:根据骨折部位、类型等选择合适的固定方式。对于稳定性差的粉碎性骨折,可选用内固定结合外固定的方式增强稳定性。老年患者可选择生物相容性好、适合其骨质情况的内固定材料。
规范康复训练
早期开始:在骨折固定后病情稳定时,就应开始进行患肢的非负重功能锻炼,如肌肉的等长收缩等,预防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儿童患者早期康复训练要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简单、轻柔的活动;老年患者早期康复训练强度要低,以不引起明显疼痛和疲劳为宜。
循序渐进:随着骨折愈合情况逐渐增加康复训练的强度和范围。从关节的被动活动开始,逐渐过渡到主动活动,再到负重活动等。例如,下肢骨折患者,先进行膝关节屈伸等被动活动,然后逐渐进行主动屈伸,待骨折愈合到一定程度后再开始部分负重行走等训练。儿童康复训练要结合其生长发育特点,逐步增加活动量和难度;老年患者要根据自身身体耐受情况调整康复训练计划,避免因过度训练导致骨折部位再损伤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