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结石由牙菌斑等逐渐沉积而成,口腔卫生状况、饮食、个体差异等会影响其形成,它会刺激牙龈、导致牙周炎等危害,可通过保持良好口腔卫生、定期口腔检查清洁、调整饮食结构来预防。
一、牙结石形成的过程
牙结石是由牙菌斑、食物残渣、唾液中的矿物质等逐渐沉积而成。首先,口腔中的细菌会附着在牙齿表面形成牙菌斑,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即使每天刷牙,也很难完全清除所有牙菌斑。牙菌斑中的细菌会利用食物中的糖分产生酸性物质,这些酸性物质会腐蚀牙齿表面的珐琅质。随着时间的推移,牙菌斑会不断矿化,钙、磷等矿物质逐渐沉积在牙菌斑上,慢慢形成牙结石。一般来说,口腔卫生状况较差、刷牙不彻底、有吸烟习惯、饮食中糖分含量高的人群更容易形成牙结石。例如,长期不刷牙的人,牙菌斑会迅速矿化形成牙结石,而每天认真刷牙、保持良好口腔卫生的人相对形成牙结石的速度较慢。
二、影响牙结石形成的因素
(一)口腔卫生状况
1.刷牙频率:刷牙次数过少,如每天仅刷牙一次,牙齿表面残留的食物残渣和细菌无法及时清除,会加速牙结石的形成。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其口腔清洁能力较弱,更需要家长帮助养成每天早晚刷牙的习惯,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2分钟,这样可以有效减少牙菌斑的堆积,延缓牙结石的形成。
2.刷牙方法:不正确的刷牙方法,如横刷法,不仅不能有效清除牙菌斑,还可能损伤牙龈。正确的巴氏刷牙法能够更好地清洁牙齿邻面、牙龈沟等部位,减少牙菌斑的留存。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刷牙方法有所不同,儿童在家长协助下学习正确的刷牙方法,能更好地预防牙结石。
(二)饮食因素
1.糖分摄入:高糖饮食会为口腔中的细菌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促进细菌大量繁殖,从而加速牙菌斑的形成和矿化,增加牙结石形成的几率。例如,经常喝含糖饮料的人群,牙齿表面更容易残留糖分,利于细菌生长,容易形成牙结石。对于儿童,应控制糖果、甜饮料等的摄入,多吃富含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纤维性食物可以起到一定的清洁牙齿的作用。
2.食物残渣残留:进食后如果不及时漱口,食物残渣会残留在牙齿表面,为细菌滋生提供条件,进而促进牙结石的形成。老年人由于牙齿咀嚼功能下降,可能更容易残留食物残渣,需要更加注意饭后漱口和清洁牙齿。
(三)个体差异
1.唾液成分:唾液的流量、成分等个体差异会影响牙结石的形成。唾液流量少的人,口腔自洁能力较差,牙菌斑更容易矿化形成牙结石。例如,一些患有唾液腺疾病的患者,唾液分泌减少,更容易出现牙结石问题。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唾液成分也有所不同,儿童唾液分泌相对较为旺盛,但如果唾液成分异常,也可能影响牙结石形成。
2.牙齿排列:牙齿排列不整齐的人,如牙齿拥挤、错位等,清洁牙齿的难度增加,牙菌斑更容易堆积,从而加速牙结石的形成。青少年在换牙期可能会出现牙齿排列不齐的情况,家长应关注孩子牙齿发育情况,必要时尽早进行牙齿矫正,以利于口腔清洁,预防牙结石。
三、牙结石形成的危害及预防
(一)牙结石的危害
1.刺激牙龈:牙结石会不断刺激牙龈,导致牙龈红肿、出血,长期可能引起牙龈萎缩。牙龈萎缩会使牙根暴露,牙齿对冷热酸甜等刺激更加敏感,影响口腔健康和生活质量。对于儿童来说,牙龈萎缩可能会影响牙齿的正常发育和稳固性。
2.导致牙周炎:牙结石是牙周炎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它会破坏牙周组织,导致牙周袋形成、牙槽骨吸收,严重时可引起牙齿松动、脱落。老年人由于本身牙周组织相对脆弱,更容易受到牙结石的影响而引发牙周炎,而儿童如果不注意口腔卫生形成牙结石,也可能在青少年时期就出现牙周问题。
(二)牙结石的预防
1.保持良好口腔卫生
正确刷牙:每天早晚采用巴氏刷牙法刷牙,确保牙齿的各个面都能得到清洁。儿童可在家长帮助下,从幼儿时期开始培养良好的刷牙习惯。
使用牙线或牙缝刷:对于牙齿之间容易残留食物残渣和牙菌斑的情况,使用牙线或牙缝刷进行清洁。青少年牙齿排列相对紧密,更需要使用牙缝刷等工具辅助清洁。
2.定期口腔检查和清洁:定期到牙科诊所进行口腔检查,一般每6-12个月进行一次洗牙,通过专业的洗牙设备去除牙齿表面的牙结石、牙菌斑等。儿童也应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及时发现口腔问题并处理,预防牙结石形成。
3.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高糖、高黏性食物的摄入,多吃健康食品,如蔬菜、水果、粗粮等,保持饮食均衡,有助于预防牙结石形成。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饮食调整重点不同,儿童要避免过多食用零食和甜饮料,老年人则要注意饮食的营养均衡和易于清洁口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