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骨粉碎性骨折多由高能量创伤引起,诊断需影像学检查,治疗分保守和手术,康复分早中后期,有出血性休克等并发症及预防措施,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年轻患者预后相对较好,老年及产后女性等预后可能较差。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初步诊断的常用方法,可以发现骨折的部位、类型和移位情况,但对于一些隐匿性骨折或复杂的骨折情况可能显示不够清晰。
CT检查:能够更精确地显示骨盆骨折的细节,包括骨折块的大小、位置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
MRI检查:主要用于评估骨折周围软组织的损伤情况,如韧带、肌肉等的损伤程度。
治疗方式
保守治疗:
对于一些骨折移位不明显、稳定性较好的患者,可以采用保守治疗。包括卧床休息、骨盆兜带牵引等。卧床休息需要较长时间,一般需要6-8周,期间要注意预防压疮、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牵引可以起到复位和固定的作用,通过牵引调整骨折部位的位置,促进骨折愈合。
手术治疗:
手术指征:当骨折移位明显、骨盆稳定性受到严重破坏、合并有盆腔脏器损伤等情况时,通常需要手术治疗。
手术方法:包括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等。通过手术将粉碎的骨折块复位并使用钢板、螺钉等内固定材料固定,以恢复骨盆的正常结构和稳定性。
康复治疗
早期康复:
在骨折固定后,早期就可以开始进行肌肉的等长收缩练习,如腿部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以防止肌肉萎缩,同时促进血液循环。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骨骼的生长潜力,康复训练需要更加谨慎,要根据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和骨折恢复情况逐步进行适当的肌肉活动训练。
对于成年患者,早期康复训练还可以包括关节活动度的练习,如髋关节、膝关节的屈伸活动,但要避免过度活动导致骨折移位。
中期康复:
随着骨折的进一步愈合,可以逐渐增加康复训练的强度。例如进行髋关节的主动屈伸、外展等活动,同时结合平衡训练和步态训练。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身体机能下降,康复训练要更加缓慢和温和,注意避免摔倒等意外情况,同时要关注其心肺功能情况,训练强度要适中。
可以借助康复器械进行训练,如使用髋关节康复器等辅助关节活动度的恢复。
后期康复:
当骨折基本愈合后,要进行全面的康复训练,包括加强肌肉力量的训练,如进行深蹲、单腿站立等训练,以恢复骨盆及下肢的正常功能。同时要进行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如穿衣、洗漱、上下楼梯等,使患者能够尽快恢复正常生活。对于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患者,康复训练的强度和方式可能需要进行个性化调整,例如女性患者在康复后期要注意避免过度劳累导致骨盆部位不适,男性患者如果有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情况,需要在康复后期逐步恢复相关劳动,但要避免再次受伤。
并发症及预防
常见并发症:
出血性休克:骨盆骨折后,由于骨盆周围有丰富的血管,骨折断端出血可能导致大量失血,引起出血性休克。这是骨盆骨折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盆腔脏器损伤:如膀胱、尿道、直肠等损伤,可能导致血尿、便血、排尿困难等症状。
下肢深静脉血栓:由于骨折后长期卧床,下肢活动减少,容易发生深静脉血栓。
创伤性关节炎:如果骨折复位不良或愈合后骨盆结构异常,可能导致创伤性关节炎,引起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等。
预防措施:
出血性休克的预防:在救治过程中要及时补充血容量,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对于怀疑有骨盆骨折的患者,要尽快建立静脉通道,进行补液等治疗。
盆腔脏器损伤的预防:手术中要仔细操作,避免损伤盆腔脏器。对于保守治疗的患者,要注意观察尿液、粪便的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鼓励患者早期进行下肢肌肉活动,使用气压治疗仪等辅助设备促进血液循环,对于高风险患者可以给予抗凝药物预防,但要注意药物的禁忌证和不良反应。
创伤性关节炎的预防:手术中要尽量恢复骨盆的解剖结构,保证骨折良好复位和固定。在康复过程中要按照规范进行康复训练,避免过早负重等不良行为。
预后情况
预后情况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骨折的严重程度、治疗是否及时有效、康复训练是否规范等。一般来说,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和规范的康复训练,大部分患者可以恢复一定的功能,但可能会遗留一些后遗症,如骨盆疼痛、关节活动受限等。对于年轻患者,由于其自身修复能力较强,预后相对较好;而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合并症较多等原因,预后可能相对较差。女性患者在产后发生盆骨粉碎性骨折的话,除了考虑骨折本身的恢复,还需要考虑产后身体的恢复情况以及对未来生育等方面的影响,需要更加谨慎地进行治疗和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