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头坏死是因多种原因致股骨头血供受损或中断,引发骨细胞及骨髓成分死亡等,有创伤、激素使用等常见病因,表现为髋关节疼痛等,影像学有相应特点,诊断靠病史、表现及影像学;坐骨神经痛是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域疼痛综合征,多因受压致,有放射性疼痛等表现,影像学可助查病因,诊断依病史、表现、体格及影像学。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股骨头坏死
定义: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股骨头血供受损或中断,引起骨细胞及骨髓成分死亡,继而导致股骨头结构改变、股骨头塌陷、关节功能障碍的疾病。
发病机制:常见病因包括创伤(如股骨颈骨折、髋关节脱位等)、长期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酗酒、潜水病等。例如,股骨颈骨折后,供应股骨头的血管受损,导致股骨头缺血坏死;长期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会影响脂肪代谢,导致脂肪栓塞,阻塞股骨头的血管,引起坏死。各年龄段均可发病,青壮年患者相对较多,男性发病多于女性,可能与男性生活方式中酗酒等因素相关。
坐骨神经痛
定义:是指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域内(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和足外侧)的疼痛综合征。
发病机制:多由坐骨神经受压引起,最常见的原因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突出的椎间盘压迫坐骨神经的神经根;其他原因还包括梨状肌综合征(梨状肌病变压迫坐骨神经)、椎管内肿瘤等。任何年龄均可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但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久坐久站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更易患病。
二、临床表现
股骨头坏死
症状:早期可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主要表现为髋关节疼痛,疼痛可放射至腹股沟区、大腿内侧等部位,疼痛呈间歇性或持续性,活动后加重。随着股骨头塌陷,可出现髋关节活动受限,尤其是外展、内旋活动受限明显。晚期可出现患肢短缩、跛行等。不同年龄患者表现可能略有差异,儿童股骨头坏死(Legg-Calvé-Perthes病)多表现为髋关节疼痛、跛行,患侧髋关节活动受限,尤其外展和内旋活动受限,患儿可能会出现患侧膝关节的牵涉痛。
体征:髋关节压痛,“4”字试验阳性,髋关节活动度减小,晚期可出现患肢肌肉萎缩等。
坐骨神经痛
症状:主要表现为沿坐骨神经走行的放射性疼痛,疼痛从腰部、臀部开始,向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及足外侧放射,疼痛性质多为刺痛、灼痛或刀割样痛,行走、咳嗽、打喷嚏等可使疼痛加剧。患者为了减轻疼痛,常采取特殊的姿势,如行走时身体向健侧倾斜,腰部前凸减小;仰卧位时患肢屈膝屈髋。
体征: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坐骨神经沿途可有压痛,如臀部坐骨神经出口处、大腿后侧腘窝处等压痛明显,下肢感觉减退,肌力下降,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
三、影像学检查特点
股骨头坏死
X线检查:早期可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进展,可见股骨头密度改变,如囊性变、硬化带等,晚期可见股骨头塌陷、关节间隙变窄、髋臼骨质增生等。
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股骨头的细微结构,早期可发现股骨头内的微小病灶,如骨小梁断裂、囊性变等,对股骨头坏死的分期有重要价值。
MRI检查:是早期诊断股骨头坏死最敏感的方法,在股骨头坏死早期,骨髓水肿、脂肪变等改变即可在MRI上表现出来,表现为T1加权像低信号、T2加权像高信号等。不同年龄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可能因生长发育等因素略有不同,儿童股骨头坏死在MRI上可表现为股骨头骨骺信号改变、骨骺形态异常等。
坐骨神经痛
X线检查:腰椎X线可观察腰椎的骨质结构,如有无腰椎侧弯、椎体骨质增生、椎间隙狭窄等,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病因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CT检查:可清晰显示腰椎间盘的形态、位置,是否有突出及突出的程度等,还可发现椎管内是否有肿瘤等病变。
MRI检查:能直接显示坐骨神经的走行及周围组织情况,可明确是否有椎间盘突出压迫坐骨神经,以及坐骨神经本身是否有病变等。
四、诊断要点
股骨头坏死
详细的病史采集:包括创伤史、激素使用史、酗酒史等。
典型的临床表现:髋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等。
影像学检查:X线、CT、MRI等检查发现股骨头坏死的相应表现。例如,结合患者有股骨颈骨折病史,出现髋关节疼痛、活动受限,X线发现股骨头密度改变,可诊断为股骨头坏死。
坐骨神经痛
病史:有无腰部外伤、长期久坐等情况。
典型的疼痛表现:沿坐骨神经走行的放射性疼痛。
体格检查:直腿抬高试验等阳性体征。
影像学检查:腰椎X线、CT、MRI等发现腰椎间盘突出等压迫坐骨神经的病因。比如,患者有腰痛伴下肢放射性疼痛,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腰椎MRI显示腰椎间盘突出压迫坐骨神经,可诊断为坐骨神经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