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崩症分为中枢性尿崩症和肾性尿崩症。中枢性尿崩症的下丘脑-神经垂体部位病变包括肿瘤(儿童颅咽管瘤、成人垂体腺瘤等)、创伤(颅脑外伤、医源性创伤)、先天性因素(遗传性编码ADH前体基因等突变);肾性尿崩症的遗传性因素有X连锁隐性遗传(AVPR2基因突变)、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AQP2、AQP3、AQP4等基因突变),继发性因素包括肾脏疾病(慢性肾盂肾炎、肾小管性酸中毒、多囊肾等)和药物因素(锂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
一、中枢性尿崩症
(一)下丘脑-神经垂体部位的病变
1.肿瘤因素
儿童中常见的颅咽管瘤,是一种起源于垂体胚胎发生过程中残存的扁平上皮细胞的良性肿瘤,它可压迫下丘脑-神经垂体部位,影响抗利尿激素(ADH)的合成、储存或释放。在成人中,垂体腺瘤较为常见,尤其是泌乳素瘤等,当垂体腺瘤增大到一定程度时,会压迫下丘脑-神经垂体,导致ADH分泌减少。例如,有研究表明,部分垂体腺瘤患者会出现尿崩症的症状,主要是因为肿瘤组织占据空间,破坏了下丘脑-神经垂体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其他罕见的肿瘤,如胶质瘤等,也可能侵犯下丘脑-神经垂体区域,引起中枢性尿崩症。
2.创伤因素
颅脑外伤是常见的原因之一,比如交通事故、高处坠落等导致的颅脑外伤,可能会损伤下丘脑-神经垂体。当外伤造成垂体柄断裂时,抗利尿激素的运输受到阻碍,从而引起尿崩症。有临床病例报道,严重颅脑外伤患者在受伤后数天内出现多尿、口渴等尿崩症症状,经检查发现垂体柄损伤,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医源性创伤,如垂体瘤手术过程中,可能会不小心损伤下丘脑-神经垂体结构,导致术后出现中枢性尿崩症。例如,经蝶窦垂体瘤手术中,如果操作不当,可能会累及下丘脑或垂体柄,影响ADH的正常分泌和释放。
3.先天性因素
遗传性因素导致的中枢性尿崩症较为罕见,如家族性尿崩症,可能是由于编码ADH前体的基因发生突变,导致ADH合成异常。这种情况在一些有家族遗传史的患者中被发现,基因检测可以发现相关的突变位点,从而明确病因。例如,某些患者的AVP-NPⅡ基因发生突变,影响了神经垂体激素运载蛋白-Ⅱ的功能,进而影响ADH的正常合成与储存。
二、肾性尿崩症
(一)遗传性因素
1.X连锁隐性遗传
主要是由于位于X染色体上的抗利尿激素V2受体(AVPR2)基因发生突变。这种突变会导致AVPR2结构和功能异常,使得肾脏对ADH的敏感性降低。例如,研究发现某些AVPR2基因的错义突变、无义突变等,会影响受体与ADH的结合以及后续的信号传导通路,从而使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功能障碍,导致尿崩症。这种情况多见于男性患者,因为男性只有一条X染色体,只要该基因发生突变就会发病,而女性是携带者,只有当两条X染色体都携带突变基因时才会发病,相对较少见。
2.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肾性尿崩症是由于水通道蛋白-2(AQP2)基因发生突变。AQP2是位于肾小管上皮细胞顶端膜上的水通道蛋白,对水的重吸收起关键作用。突变的AQP2基因导致其功能异常,影响水的重吸收,从而引起尿崩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肾性尿崩症则是由于水通道蛋白-3(AQP3)或水通道蛋白-4(AQP4)等基因发生突变,这些基因突变影响了水在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转运过程,导致肾性尿崩症的发生。
(二)继发性因素
1.肾脏疾病
慢性肾盂肾炎是一种常见的肾脏感染性疾病,长期的慢性肾盂肾炎会损害肾脏的髓质间质,影响肾小管的功能,包括对ADH的反应性。例如,慢性肾盂肾炎患者的肾小管-间质受到炎症破坏,导致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能力下降,出现尿崩症样症状。
肾小管性酸中毒患者,尤其是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由于肾小管功能障碍,会影响水和电解质的平衡,进而影响肾脏对ADH的反应,导致肾性尿崩症。此外,多囊肾患者,肾脏的结构发生改变,囊肿压迫肾小管等结构,影响肾小管的正常功能,也可能引起肾性尿崩症。
2.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可引起肾性尿崩症,如锂剂,长期使用锂剂进行治疗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肾性尿崩症。锂剂的作用机制可能是干扰肾小管对ADH的反应,影响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有研究显示,长期服用锂剂的患者中,一定比例会出现尿浓缩功能障碍,表现为多尿等尿崩症症状。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等,也可能损伤肾小管,导致肾性尿崩症。这些药物可能通过直接毒性作用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影响水通道蛋白的功能或ADH的信号传导,从而使肾脏对ADH的敏感性降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