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胃炎有胃肠道相关症状如腹痛、腹泻、恶心呕吐,还有全身症状如发热、乏力;病因有饮食因素(不洁饮食、过度进食刺激性食物)、感染因素(细菌、病毒感染)及其他因素(药物刺激、腹部受凉);医学检查有粪便、血液检查及必要时的胃镜或肠镜检查;特殊人群中儿童病情变化快、老年人易合并基础疾病、孕妇用药及检查需谨慎。
一、症状表现
(一)胃肠道相关症状
1.腹痛:肠胃炎患者常出现腹部疼痛,疼痛部位多在脐周等。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因无法准确表述疼痛位置而出现哭闹不安等情况。例如感染性肠胃炎可能因炎症刺激肠道平滑肌导致痉挛性疼痛。
2.腹泻:大便次数增多是常见表现,可为稀便、水样便等。成年人可能每天腹泻数次至十余次不等,儿童腹泻次数相对更多,严重时可能出现脱水等情况,因为儿童体液调节能力相对较弱。
3.恶心、呕吐:部分肠胃炎患者会有恶心感,进而出现呕吐症状,呕吐物可为胃内容物等。对于婴幼儿,频繁呕吐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等问题,需格外关注。
(二)全身症状
1.发热:感染性肠胃炎可能伴有发热,体温可不同程度升高。老年人由于机体免疫力相对较低,发热时可能体温波动不典型,而儿童发热可能相对更明显,但也存在个体差异。
2.乏力:患者会感觉身体疲倦、没力气,这是因为身体处于炎症反应状态,消耗能量等所致。不同生活方式人群,如长期缺乏运动者可能乏力感更明显。
二、病因线索
(一)饮食因素
1.不洁饮食:食用被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污染的食物,例如食用变质的海鲜、被农药污染的蔬菜等。有不良饮食习惯,如经常在外就餐且不注意饮食卫生的人群更容易因不洁饮食引发肠胃炎。
2.过度进食刺激性食物:大量摄入辛辣、油腻、过冷或过热的食物,会刺激胃肠道黏膜,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引发肠胃炎。长期有偏好刺激性饮食生活方式的人风险较高。
(二)感染因素
1.细菌感染:如沙门菌、大肠杆菌等感染。夏季高温环境下食物易滋生细菌,若食物保存不当,食用后易感染细菌引发肠胃炎。
2.病毒感染:像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感染。在学校、幼儿园等人群密集场所,病毒容易传播导致多人感染肠胃炎。
(三)其他因素
1.药物刺激:长期服用某些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可能损伤胃肠道黏膜,引发药物性肠胃炎。有长期服药史,尤其是长期服用上述药物的人群需留意。
2.腹部受凉:腹部受到寒冷刺激,可导致胃肠道血管收缩,胃肠功能紊乱,从而引发肠胃炎。冬季保暖不当或夏季空调温度过低对着腹部吹等情况易导致腹部受凉。
三、医学检查辅助判断
(一)粪便检查
通过检查粪便的性状、有无病原体等。例如粪便常规检查可发现白细胞、红细胞等,若有细菌感染可能出现白细胞增多等情况;粪便病原学检查能明确是否有特定的病原体感染,如检测是否有轮状病毒抗原等。
(二)血液检查
1.血常规:细菌感染时可能出现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病毒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可能正常或偏低等。不同年龄人群血常规表现有一定特点,儿童血常规变化可能更迅速。
2.血生化:可了解有无电解质紊乱等情况,如腹泻严重时可能出现血钠、血钾等电解质水平异常,对于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及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
(三)胃镜或肠镜检查(必要时)
对于一些症状不典型或需要明确胃肠道黏膜病变情况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胃镜(针对食管、胃、十二指肠)或肠镜(针对结肠、直肠等)检查,能直接观察胃肠道黏膜的情况,如有无充血、水肿、溃疡等病变。
四、特殊人群特点
(一)儿童
儿童肠胃炎可能因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病情变化较快。例如儿童感染轮状病毒后容易出现严重腹泻、脱水等情况,在判断时除了关注上述常见症状外,更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尿量等,因为儿童脱水表现可能不如成年人典型,如尿量减少、囟门凹陷等是重要的脱水判断指标。
(二)老年人
老年人肠胃炎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判断时要综合考虑,因为老年人症状可能不典型,如腹痛可能不明显,而以其他全身症状如乏力、精神萎靡等为主要表现,同时老年人肝肾功能相对较弱,在选择检查及可能的治疗时需更加谨慎,要充分评估基础疾病对病情的影响以及药物等治疗可能带来的相互作用。
(三)孕妇
孕妇患肠胃炎需要特别谨慎,因为很多药物使用受限。判断时要结合孕妇的症状、病史等,在进行检查时要考虑到对胎儿的影响,例如粪便检查相对安全,而一些影像学检查可能需要权衡利弊后再进行。孕妇肠胃炎可能因腹泻等导致宫缩等情况,需密切关注胎儿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