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胃炎是多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急性炎症,常见病因有应激、药物、酒精、创伤物理因素、十二指肠-胃反流、感染等;临床表现有腹痛、恶心呕吐、呕血黑便等症状及相应体征;通过病史采集、胃镜、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需去除病因、对症治疗、调整饮食;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病因
急性胃炎是多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急性炎症。常见病因包括:
应激因素:严重创伤、大手术、大面积烧伤、颅内病变、败血症及其他严重脏器病变等。例如,重度创伤患者可能因身体处于应激状态,导致胃黏膜微循环障碍、缺氧,胃黏膜屏障功能受损,引发急性胃炎。
药物因素: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某些抗生素、抗肿瘤药物等。长期或大量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的患者,药物可直接损伤胃黏膜上皮层,还通过抑制环氧合酶(COX)的作用,减少前列腺素合成,削弱前列腺素对胃黏膜的保护作用。
酒精:乙醇具有亲脂性和溶脂性能,可破坏胃黏膜屏障,引起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甚至出血。长期大量饮酒者更容易发生急性胃炎。
创伤和物理因素:如胃镜检查、胃内异物、胃柿石、腹部放射治疗等。胃镜检查时的机械刺激可能导致胃黏膜损伤;胃内有异物长期存在也会持续刺激胃黏膜引发炎症。
十二指肠-胃反流:胆汁和胰液等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胃,可削弱胃黏膜屏障功能,使胃黏膜受到消化酶的作用,产生炎症、糜烂、出血和上皮化生等病变。
感染因素:进食被细菌或其毒素污染的食物,常见的病原体有沙门菌、大肠杆菌等,可引起急性胃炎。
二、临床表现
症状:
腹痛:多表现为上腹部隐痛、胀痛、绞痛等,程度不一。例如,由应激因素引起的急性胃炎患者可能出现较为明显的上腹部疼痛。
恶心、呕吐:常为急性胃炎的早期症状,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呕吐胆汁或血性物。
呕血与黑便:如果胃黏膜损伤较严重,出现糜烂、出血时,可表现为呕血,呕吐物可为鲜血或咖啡样物质;黑便则是由于血液在胃肠道内被消化分解,血红蛋白中的铁与肠道内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铁,使大便呈黑色。
其他:部分患者可能伴有发热、腹泻等症状,由感染因素引起的急性胃炎患者发热较为常见。
体征:多数患者上腹部可有轻压痛,感染性急性胃炎患者可能伴有发热,一般体温在38℃左右,少数可出现高热。
三、诊断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病前情况,包括是否有应激事件、近期用药史、饮酒史、不洁饮食史等。例如,询问患者是否在生病后使用过非甾体抗炎药,是否有过大量饮酒经历等。
胃镜检查:是诊断急性胃炎的主要方法。胃镜下可见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出血等病变,有时可见散在的点状或片状糜烂灶。
实验室检查:对于感染性急性胃炎,可进行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可能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粪便隐血试验可用于检测是否有消化道出血,若为阳性提示有胃黏膜出血情况。
四、治疗原则
去除病因:
停用不必要的非甾体抗炎药等损伤胃黏膜的药物;对于应激因素引起的急性胃炎,积极治疗原发病。
避免再次食用刺激性食物和饮料,如酒精、过冷过热或过于粗糙的食物等。
对症治疗:
止吐:若患者恶心、呕吐症状明显,可使用止吐药物,但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药物,儿童等特殊人群用药需谨慎。
止痛:对于腹痛明显的患者,可适当使用止痛药物,但要避免使用对胃黏膜有刺激的止痛药物。
止血:若有呕血、黑便等出血表现,可使用止血药物,必要时可通过内镜下止血等方法进行治疗。
饮食调整:急性期患者应进食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稀粥等,避免进食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让胃黏膜得到一定的休息,利于胃黏膜的修复。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发生急性胃炎时,病因可能与感染、饮食不当等有关。由于儿童胃黏膜较脆弱,在治疗时更应谨慎用药,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调整饮食等。同时,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症状变化,如呕吐、腹痛、精神状态等,若病情加重应及时就医。
老年人:老年人发生急性胃炎时,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治疗时要考虑到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老年人的肝肾功能情况。例如,使用药物时要注意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避免加重老年人的肝肾功能负担。同时,老年人的症状可能不典型,如腹痛可能较轻,容易被忽视,应加强监测。
孕妇:孕妇发生急性胃炎时,用药需特别谨慎,因为某些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应优先采取非药物治疗方法,如调整饮食等,若必须用药,需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