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与毛囊炎在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方面均有明显区别。病因上,湿疹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毛囊炎主要由细菌感染致皮肤破损引发;临床表现中,湿疹分急性、亚急性、慢性,有不同皮肤表现及好发部位,毛囊炎有疖、痈等不同类型及相应表现;实验室检查里,湿疹无特异性,血液等可有变化,斑贴试验可找过敏原,毛囊炎细菌感染时血常规等有异常;治疗上,湿疹需一般治疗并依病情分期选药,毛囊炎以一般治疗结合外用或口服药物为主,不同情况治疗有差异,通过相关检查可明确诊断并治疗。
一、病因方面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内部因素如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精神紧张、失眠、过度疲劳、情绪变化等,外部因素如生活环境、气候变化、食物等均可影响湿疹的发生。某些食物(如鱼、虾、牛羊肉等)、吸入物(如花粉、屋尘螨等)、生活环境(如炎热、干燥等)等都可能诱发湿疹。例如,有研究表明,约60%的患者的发病与变应原暴露有关。
毛囊炎:主要是由细菌感染引起,常见的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皮肤擦伤、搔抓等引起皮肤破损,细菌容易侵入毛囊而引发炎症。高温、多汗、搔抓、卫生习惯不良、全身性慢性疾病、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等为常见的诱发因素。比如,在高温环境下出汗多,皮肤卫生状况差时,更容易发生毛囊炎。
二、临床表现方面
湿疹:
急性湿疹:表现为红斑基础上的密集粟粒大小丘疹、丘疱疹,严重时可出现小水疱,常融合成片,境界不清楚,皮损周边丘疱疹逐渐稀疏,常因搔抓形成点状糜烂面,有明显浆液性渗出。好发于头面、耳后、四肢远端、阴囊、肛周等部位,多对称分布。
亚急性湿疹:由急性湿疹炎症减轻后,皮损以小丘疹、结痂和鳞屑为主,仅有少量的丘疱疹、水疱及糜烂。
慢性湿疹:常由急性、亚急性湿疹反复发作不愈转变而来,表现为皮肤粗糙、肥厚、苔藓样变、脱屑、色素沉着,皮损多局限于某一部位,如手、足、小腿、肘窝、股部、乳房、外阴、肛门等处,边界清楚。不同年龄、不同部位的湿疹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例如儿童湿疹好发于面部、头皮,皮损多为红斑、丘疹、丘疱疹,搔抓后可出现糜烂、渗出;老年湿疹常因皮肤干燥,表现为皮肤粗糙、肥厚、皲裂等。
毛囊炎:
疖:是毛囊深部及周围组织的化脓性炎症,起初为毛囊性炎性丘疹,后炎症向周围扩展,形成坚硬的结节,伴红肿热痛,数天后中央变软,有波动感,顶部出现黄白色脓栓,脓栓脱落后可排出脓液,随后炎症逐渐消退愈合。好发于头面部、颈部、臀部等。
痈:是多个毛囊及周围组织的化脓性炎症,病变范围较大,初期为弥漫性炎性硬块,表面紧张发亮,界限不清,迅速向四周及皮肤深部蔓延,继而化脓、坏死,表面出现多个脓头,形似蜂窝,疼痛剧烈。
秃发性毛囊炎:发生于头皮,愈后可遗留永久性脱发。
须疮:发生于胡须部位。不同部位的毛囊炎临床表现有一定特点,比如发生在颈部的瘢痕疙瘩性毛囊炎,愈合后可形成瘢痕和脱毛。
三、实验室检查方面
湿疹:一般无特异性实验室检查,血液检查可能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血清IgE可升高。斑贴试验可用于寻找过敏原,帮助明确病因。
毛囊炎:细菌感染引起的毛囊炎,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脓液涂片革兰染色可找到病原菌,细菌培养可明确病原菌种类及药敏情况。
四、治疗方面
湿疹:
一般治疗:寻找可能的诱因并去除,避免外界刺激,如热水烫洗、暴力搔抓、过度擦拭等,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
药物治疗:根据病情轻重及分期选择药物,如外用糖皮质激素(急性期无渗出时可用炉甘石洗剂,渗出多时用3%硼酸溶液湿敷;亚急性期可选用糖皮质激素乳剂、糊剂;慢性期可选用软膏、硬膏、涂膜剂等)、口服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对于严重的湿疹,可能需要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等,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不同年龄患者用药有差异,儿童湿疹应选择弱效或中效糖皮质激素制剂,避免长期大面积使用。
毛囊炎:
一般治疗:注意皮肤清洁卫生,防止外伤,增强机体抵抗力。
药物治疗:以外用药物为主,早期未化脓者可外用20%鱼石脂软膏、3%碘酊,也可外用莫匹罗星软膏等抗生素软膏;症状较重者可口服抗生素,如头孢类、青霉素类等抗生素,根据病原菌种类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对于秃发性毛囊炎等特殊类型的毛囊炎,治疗可能相对复杂,需要更长时间的治疗和观察。
总之,湿疹和毛囊炎在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等方面均有明显区别,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全面的体格检查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一般可以明确诊断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