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胃炎疼痛原因包括病原体感染(病毒、细菌、寄生虫感染致肠道炎症、蠕动痉挛等)、饮食因素(不洁饮食、过度饮食致胃肠功能紊乱)、其他因素(药物刺激、腹部着凉、应激因素致胃肠功能或神经调节紊乱),表现为疼痛部位多脐周(胃或肠道下段病变时部位有差异)、性质有隐痛、胀痛、绞痛等,常伴腹泻、恶心呕吐,儿童易脱水电解质紊乱。
一、急性肠胃炎疼痛的原因
(一)病原体感染相关
1.病毒感染:如诺如病毒、轮状病毒等感染肠道后,会引起肠道炎症反应。病毒在肠道内大量繁殖,刺激肠道黏膜,导致肠道蠕动加快、痉挛,从而引发疼痛。例如诺如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肠胃炎,多在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或水后发病,病毒侵犯小肠和结肠黏膜,使肠道黏膜充血、水肿,进而出现疼痛症状。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感染病毒后更易出现较明显的疼痛不适。
2.细菌感染:常见的有沙门菌、大肠杆菌、志贺菌等。细菌产生的毒素会损伤肠道黏膜,引起炎症反应。比如大肠杆菌释放的毒素可破坏肠道上皮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导致肠道黏膜炎症、渗出,肠道蠕动紊乱,引发腹部疼痛。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感染,但幼儿和老年人由于抵抗力相对较弱,感染后疼痛可能更剧烈或持续时间更长。
3.寄生虫感染:像阿米巴原虫、贾第虫等感染肠道,会在肠道内寄生并繁殖,破坏肠道组织,引起肠道炎症和局部刺激,导致疼痛。此类感染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或有生食习惯的人群中相对多见,不同年龄段均可发病,儿童若感染寄生虫,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疼痛表现也可能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二)饮食因素相关
1.不洁饮食:食用了被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污染的食物,或者食用了变质、腐败的食物,其中的有害物质刺激肠道,引发炎症和疼痛。比如食用变质的海鲜、隔夜的不洁饭菜等,都可能导致急性肠胃炎疼痛发作。各年龄段人群均可能因不慎摄入不洁食物而患病,儿童因对食物的选择和判断能力较弱,更易因误食不洁食物而发病。
2.过度饮食:短时间内大量进食,尤其是食用过多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会加重胃肠道的消化负担,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引起胃肠蠕动失调和黏膜刺激,从而出现疼痛。例如暴饮暴食后,胃肠需要消化大量食物,其蠕动和消化功能一时难以适应,就可能引发腹部疼痛。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因过度饮食而发病,但老年人胃肠功能相对较弱,更易受过度饮食的影响。
(三)其他因素相关
1.药物刺激:某些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阿司匹林、布洛芬等),长期或不当服用可能损伤胃肠道黏膜,引起胃黏膜或肠黏膜的炎症、溃疡等,导致疼痛。老年人由于常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可能需要长期服用药物,若不注意药物对胃肠道的影响,更容易因药物刺激引发急性肠胃炎疼痛。儿童一般较少因药物刺激直接导致急性肠胃炎,但如果有因疾病需要服用可能刺激胃肠道的药物,也需密切关注胃肠道反应。
2.腹部着凉:腹部受到寒冷刺激,如在寒冷天气穿着过少使腹部受凉,或夜间睡眠时腹部暴露在外着凉等,会引起胃肠道血管收缩,导致肠道痉挛,从而出现疼痛。各年龄段人群都可能因腹部着凉而发病,儿童的体温调节能力较差,更易因腹部着凉引发肠道痉挛性疼痛。
3.应激因素:精神过度紧张、焦虑、压力过大等应激状态下,可能影响胃肠道的神经调节功能,导致胃肠道蠕动和分泌功能紊乱,引发疼痛。比如考试期间的学生、工作压力大的成年人等都可能因应激因素诱发急性肠胃炎疼痛。不同年龄人群在面临较大应激时都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儿童若长期处于紧张的学习环境等应激状态下,也可能影响胃肠道功能而出现疼痛。
二、急性肠胃炎疼痛的表现及特点
(一)疼痛部位
一般多位于脐周,但也可因病变累及部位不同而有所差异。如果是胃部受累为主,疼痛可能在上腹部;如果是肠道下段病变为主,疼痛可能在下腹部。儿童由于表述不清,可能仅表现为哭闹不安,难以准确指出疼痛部位,但通常以脐周为主。
(二)疼痛性质
可为隐痛、胀痛、绞痛等。例如肠道痉挛时多表现为阵发性绞痛;炎症刺激肠道黏膜时可能为隐痛或胀痛。不同病因导致的疼痛性质可能有所不同,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性疼痛可能相对持续且有一定程度的胀痛感,而肠道痉挛引起的绞痛则呈阵发性发作。
(三)伴随症状
常伴有腹泻,大便次数增多,可为稀便、水样便等;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发热,体温可不同程度升高。儿童急性肠胃炎除了上述症状外,由于其身体代偿能力相对较弱,更容易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表现为精神萎靡、尿量减少、皮肤弹性差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