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疼痛常见原因有运动损伤(年轻人易发生,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相关)、退行性病变(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升高,有既往外伤史者风险更高)、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非药物干预包括休息与制动(不同人群注意事项不同)、物理治疗(冷敷热敷、按摩推拿、康复锻炼等及不同人群注意事项);需及时就医的情况包括疼痛伴明显肿胀畸形等,就医时需进行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X线、MRI等),出现膝关节疼痛应据情况采取相应措施,非药物干预初步处理,严重或持续不缓解及时就医明确病因进一步治疗。
一、膝关节疼痛的常见原因及初步判断
(一)运动损伤
年龄与性别影响:年轻人运动时易发生,男性因运动强度大等因素相对更易出现。例如打篮球急停变向时可能导致膝关节半月板损伤,跑步过度可能引起髌腱炎。运动损伤后通常有明确的运动相关病史,疼痛部位与损伤结构相关,半月板损伤常表现为膝关节间隙疼痛,屈伸时可能伴弹响。
生活方式关联:长期运动、运动姿势不正确等生活方式是诱因。如长期爬山的人群,膝关节软骨磨损风险增加,会逐渐出现膝关节疼痛,上下楼梯时疼痛可能加重。
(二)退行性病变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膝关节软骨自然退变,5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逐渐升高。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常见的退行性病变,主要表现为膝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早晨起床时可能有膝关节僵硬感,活动后稍缓解,但活动过多又加重。
病史影响:既往有膝关节外伤史等病史的人群,退行性病变发生风险更高。
(三)其他原因
感染:膝关节感染相对少见,但可引起疼痛、红肿、发热等症状,有全身感染病史或膝关节创伤后继发感染可能。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可累及膝关节,除疼痛外,常伴有关节肿胀、僵硬,且多为对称性发病,还可能伴有全身其他关节症状。
二、非药物干预措施
(一)休息与制动
对于运动损伤导致的膝关节疼痛:应立即停止引起疼痛的运动,让膝关节充分休息,必要时使用膝关节支具进行制动,避免损伤进一步加重。比如半月板损伤患者,制动可减少半月板的进一步磨损。
不同人群注意事项:儿童膝关节疼痛若因运动损伤,更需严格制动,因为儿童膝关节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不当活动可能影响关节发育;老年人退行性病变导致的膝关节疼痛,休息制动时要注意避免长时间不活动导致肌肉萎缩等问题,可在疼痛缓解后适当进行肌肉收缩等轻微活动。
(二)物理治疗
冷敷与热敷:在急性损伤期(一般指24-48小时内),可进行冷敷,用冰袋包裹毛巾敷于膝关节,每次15-20分钟,每天3-4次,可减轻肿胀和疼痛;损伤48小时后,若肿胀疼痛有所缓解,可改为热敷,用温热的毛巾或热水袋敷于膝关节,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但要注意,对于老年人或感觉迟钝的人群,冷敷或热敷时要控制温度和时间,避免冻伤或烫伤。
按摩与推拿:专业人员进行的膝关节周围按摩推拿可缓解肌肉紧张,改善膝关节血液循环。但非专业人员操作可能加重损伤,所以建议由正规康复治疗师进行。例如,对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适当的推拿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疼痛,但要避免粗暴操作。
康复锻炼:在疼痛缓解期,进行适当的膝关节康复锻炼很重要。比如股四头肌收缩锻炼,患者仰卧位,伸直膝关节,收紧股四头肌,保持5-10秒,然后放松,重复10-15次,每天3-4组;还可以进行膝关节屈伸活动度锻炼,坐在椅子上,缓慢屈伸膝关节,逐渐增加活动范围,但要注意锻炼强度循序渐进,避免过度锻炼导致疼痛加重。儿童进行康复锻炼时,要根据儿童的年龄和身体状况调整锻炼强度,家长或康复师要给予正确指导。
三、就医建议
(一)需要及时就医的情况
膝关节疼痛伴有明显肿胀、畸形,无法站立或行走;
膝关节疼痛持续不缓解,经过休息、简单处理后无改善;
膝关节疼痛伴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
儿童膝关节疼痛,尤其是不明原因的疼痛,要及时就医,排除骨骺损伤等儿童特有的膝关节问题。
(二)就医时的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医生会对膝关节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包括观察膝关节外观、压痛部位、活动范围等。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初步了解膝关节骨质情况,如是否有骨质增生、骨折等,对于退行性病变、骨折等有重要诊断价值。
磁共振成像(MRI):能更清晰地显示膝关节软组织情况,如半月板、韧带、软骨等的损伤情况,对于运动损伤导致的膝关节疼痛诊断价值较高。
总之,当出现膝关节疼痛时,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非药物干预可作为初步处理方法,若情况严重或持续不缓解需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进行进一步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