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囊炎由细菌感染引起,好发于毛囊丰富部位,有相应局部和系统治疗;疱疹由病毒感染致,分单纯疱疹和带状疱疹,有各自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原则,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患时各有特点。
一、病因方面
毛囊炎:主要由细菌感染引起,常见病原体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皮肤不洁、搔抓、机体抵抗力下降等可诱发,例如长期卧床的患者皮肤易受压迫且清洁不佳,较易发生毛囊炎;另外,某些原发病如糖尿病患者因血糖控制不佳,机体免疫力相对低下,也容易罹患毛囊炎。
疱疹:多由病毒感染所致,常见的是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等。单纯疱疹病毒可通过密切接触传播,在发热、受凉、过度疲劳等机体免疫力降低时易被激活引发疱疹;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表现为水痘,痊愈后病毒潜伏在神经节内,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病毒再次活跃引发带状疱疹。
二、临床表现方面
毛囊炎:
症状:初起为红色毛囊性丘疹,数天内中央出现脓疱,脓疱干涸或破溃后形成黄痂,痂脱落后一般不留瘢痕。皮疹数目较多,但一般散在分布,有局部疼痛或压痛感。例如头皮毛囊炎患者可感到头皮局部的疼痛不适。
好发部位:多见于头面部、颈部、臀部及外阴等毛囊丰富部位。
疱疹:
单纯疱疹:
症状:好发于皮肤黏膜交界处,如口唇周围、鼻孔周围等。初起局部皮肤发红、灼热、瘙痒,继而出现群集性小水疱,水疱可破溃、糜烂、结痂,病程1-2周,易复发。
表现:初发时可能仅有轻度的不适感,随后水疱逐渐明显。
带状疱疹:
症状:多沿神经分布区域呈单侧带状分布,发疹前常有乏力、低热、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患处皮肤先有灼热感,继而出现红斑,很快出现簇集性粟粒至黄豆大小丘疹,迅速变为水疱,疱壁紧张发亮,周围有红晕,各簇水疱群间皮肤正常,皮损沿神经走向单侧分布,一般不超过正中线。病程2-3周,老年人病程可能更长,部分患者可遗留神经痛。
三、实验室检查方面
毛囊炎:
细菌学检查:可取脓疱内容物进行涂片革兰染色,可发现革兰阳性球菌,必要时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有助于明确病原菌并指导治疗。
疱疹:
病毒学检查:
单纯疱疹:可采取水疱基底部刮取物进行涂片,用单纯疱疹病毒抗原免疫荧光染色或免疫酶染色检测病毒抗原;也可进行病毒培养,单纯疱疹病毒在特定细胞中培养可出现细胞病变等特征性表现;还可通过核酸检测技术,如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病毒核酸,灵敏度和特异性较高。
带状疱疹:同样可进行水疱刮取物的病毒抗原检测、病毒培养或核酸检测来明确是否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
四、治疗原则方面
毛囊炎:
局部治疗:轻症毛囊炎可外用抗生素软膏,如莫匹罗星软膏等,具有杀菌消炎作用,涂抹时注意清洁局部皮肤后均匀涂抹。
系统治疗:若皮疹泛发、病情较重,可口服抗生素,如头孢类抗生素等,但需根据病原菌药敏结果合理选用。
疱疹:
单纯疱疹:
局部治疗:以收敛、干燥和防止继发感染为主,可外用阿昔洛韦软膏等抗病毒药膏,保持局部清洁。
系统治疗:对于复发频繁或症状严重者,可口服阿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进行系统治疗。
带状疱疹:
局部治疗:同单纯疱疹的局部处理,使用抗病毒药膏等。
系统治疗:需尽早应用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等,同时可使用营养神经药物,如维生素B1、维生素B12等,对于疼痛明显者可给予适当的止痛药物。
特殊人群方面:
儿童:儿童患毛囊炎时,由于皮肤娇嫩,要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选择温和的外用药物,如儿童可用的低浓度抗生素软膏等,且需在成人监护下使用。儿童患疱疹时,如单纯疱疹,要注意防止儿童用手搔抓水疱导致感染扩散,治疗上抗病毒药物的选择需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一般优先选择合适剂型的外用抗病毒药物,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口服抗病毒药物。
老年人:老年人机体免疫力相对较低,毛囊炎和疱疹的恢复可能相对较慢。老年人患毛囊炎时,要注意控制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积极治疗原发病以提高机体抵抗力,外用药物使用时要注意药物的刺激性等。老年人患带状疱疹时,更易出现后遗神经痛等并发症,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除了规范使用抗病毒、营养神经、止痛等药物外,要关注老年人的整体健康状况和药物的相互作用等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怀和护理。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患毛囊炎时,外用药物的选择要谨慎,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妊娠期女性患疱疹时,由于涉及胎儿安全,抗病毒药物的使用要非常谨慎,需充分评估利弊后在医生严格指导下进行治疗,同时要关注妊娠期女性的心理状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