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支气管炎由病毒、细菌等感染引起,症状有咳嗽、咳痰、喘息、发热等,不同年龄段表现有特点,合并其他疾病或有基础疾病时情况更复杂,需从预防(注意空气流通、避免接触患者等)和护理(保证休息、多饮水、拍背等)方面进行相关工作。
一、症状表现
小儿支气管炎是指支气管发生炎症,通常由病毒、细菌等病原体感染引起,其症状表现因个体差异(如年龄、体质等)有所不同,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咳嗽
初期多为刺激性干咳,随后可出现有痰咳嗽。婴幼儿咳嗽症状可能相对不典型,有时仅表现为喉咙有痰响。例如,病毒感染引起的支气管炎,咳嗽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年龄较小的婴儿可能因不会咳痰,咳嗽时会显得较为费力。
咳嗽程度和频率会受多种因素影响,若合并细菌感染,咳嗽可能会加重且持续时间延长。
咳痰
痰液的性状可反映病情情况,如为病毒感染,痰液一般较稀薄;若合并细菌感染,痰液可能变得黏稠且颜色发黄。婴幼儿由于咳嗽反射较弱,咳痰能力差,常表现为吞咽痰液后从口腔吐出或通过胃肠道排出。
喘息
部分小儿支气管炎患儿会出现喘息症状,多是由于气道炎症导致气道狭窄,气流通过受阻引起。喘息严重时可听到明显的喘鸣音,尤其在呼气时更为明显。年龄较小的婴幼儿,喘息症状可能相对更易出现且需要密切观察,因为他们的气道较窄,喘息可能影响呼吸功能。例如,患有毛细支气管炎(属于特殊类型的小儿支气管炎)的婴儿,喘息症状往往较为突出,可表现为呼吸急促、鼻翼扇动等。
发热
体温可呈现不同程度的升高,可为低热(体温37.5~38℃)、中度发热(38.1~39℃)或高热(39℃以上)。病毒感染引起的支气管炎,发热多为低热或中度发热,持续时间一般较短,3~5天左右;细菌感染引起的支气管炎,发热可能相对较高且持续时间可能较长。但需注意,婴幼儿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发热时可能出现体温波动较大的情况,且有时即使感染较轻也可能出现较高体温,要特别关注,防止发生惊厥等情况。
其他症状
患儿可能伴有全身不适,如精神不振、食欲减退等。年龄较小的婴儿还可能出现哭闹不安的情况。在呼吸方面,严重的支气管炎可能导致呼吸频率增快,婴儿正常呼吸频率约为30~40次/分钟,若发生支气管炎,呼吸频率可能会超过40次/分钟,同时可能伴有胸廓起伏异常等表现。
二、不同年龄段小儿支气管炎表现特点
婴儿期(1岁以内)
症状相对不典型,咳嗽可能较轻微,但喘息症状相对更易凸显。由于婴儿气道狭窄,喘息时可能出现三凹征(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在吸气时明显凹陷),同时可能伴有喂养困难,因为呼吸急促会影响吃奶时的呼吸与吞咽协调。
幼儿期(1~3岁)
咳嗽症状相对较明显,能够咳出少量痰液,但有时仍可能因痰液黏稠而不易咳出。发热情况个体差异较大,部分幼儿可能在感染后很快出现较高体温,需要及时监测体温变化。
学龄前期(3~6岁)
症状与儿童期相似,但相对学龄期儿童可能稍轻。咳嗽多为干咳或有少量痰,发热一般持续时间较短,若病情控制良好,恢复相对较快。
三、特殊情况及应对
合并其他疾病时
若小儿支气管炎合并肺炎,病情会相对严重,除了原有的支气管炎症状加重外,还可能出现呼吸困难加重、口唇发绀等表现。此时需要更加密切观察患儿的呼吸、精神等状况,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例如,当发现患儿呼吸时胸部起伏不均匀,或出现面色苍白、烦躁不安等情况,要立即采取相应措施。
对于有基础疾病的小儿,如先天性心脏病、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等,患支气管炎时病情可能更易恶化。因为基础疾病会影响患儿的呼吸功能和整体身体状况,所以这类患儿需要更精心的护理和更积极的治疗干预。例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患支气管炎后,心脏负担可能加重,要注意观察患儿的心率、呼吸等变化,及时与医生沟通病情。
四、预防与护理要点
预防方面
注意室内空气流通,保持适宜的温度(22~25℃)和湿度(50%~60%),减少空气中病原体的浓度。
避免小儿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在呼吸道感染高发季节,尽量少带小儿去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
对于有过敏体质的小儿,要尽量避免接触过敏原,防止因过敏诱发支气管炎。
护理方面
保证患儿充足的休息,休息环境要安静舒适。
适当给患儿多饮水,有助于稀释痰液,利于痰液排出。但要注意饮水方式,少量多次饮用,避免一次饮用过多引起呕吐。
对于咳嗽有痰的患儿,可以采取拍背的方法帮助排痰,拍背时要注意力度,从下往上、从外往内轻拍患儿背部。
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包括体温、咳嗽、呼吸等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