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侧骶髂关节致密性骨炎是一种累及骶髂关节髂骨耳状面中下2/3区域的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妊娠、劳损、外伤等可致其发病,有疼痛、压痛、活动受限等表现,可通过X线、CT、MRI诊断,非手术治疗包括休息、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康复锻炼可增强肌肉力量,育龄女性、老年人群、儿童有不同注意事项。
发病原因
妊娠因素:多见于育龄女性,尤其是经产妇。妊娠期间,女性体内激素水平发生变化,会使骶髂关节周围的韧带松弛,且胎儿的增大可能对骨盆产生压力,导致骶髂关节的力学结构发生改变,从而容易引发双侧骶髂关节致密性骨炎。例如,怀孕后期,随着子宫增大,骨盆承受的负担加重,骶髂关节所受应力改变,增加了发病风险。
劳损因素: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或长时间站立、行走的人群,骶髂关节承受的压力较大,容易发生慢性劳损。反复的应力刺激可能导致骶髂关节局部的骨质出现反应性增生、硬化,进而引发致密性骨炎。比如,建筑工人长期负重劳作,其双侧骶髂关节发生致密性骨炎的概率相对较高。
外伤因素:急性外伤可能导致骶髂关节的骨质、韧带等组织损伤,机体在修复过程中可能出现异常,引发炎症反应,逐渐发展为双侧骶髂关节致密性骨炎。例如,车祸、高处坠落等造成骶髂关节外伤后,后续可能出现相关症状。
临床表现
疼痛:是最主要的症状,多为慢性、隐匿性疼痛,可表现为腰骶部或下腰部疼痛,疼痛可向臀部或大腿后外侧放射,但一般不过膝。疼痛程度因人而异,有的患者仅在劳累后出现轻微疼痛,有的则疼痛较为剧烈,影响日常活动。在女性妊娠、分娩后,疼痛可能会加重。
压痛:骶髂关节局部有明显压痛,按压骶髂关节区域时患者会感到疼痛不适。
活动受限: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可能出现骶髂关节活动受限,表现为弯腰、转身等动作困难。例如,患者难以自如地从地上捡起物品,转身时需要整个身体转动。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诊断双侧骶髂关节致密性骨炎的常用方法。早期X线可能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发展,可见骶髂关节髂骨侧骨质密度增高,呈均匀一致的硬化,骨小梁模糊,关节间隙一般保持正常。典型表现为骶髂关节髂骨面中下2/3处出现对称性的骨质密度增高区,边缘清晰。
CT检查:对于X线表现不典型的患者,CT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骶髂关节骨质的改变,能更早发现骨质的密度变化、微小的骨质硬化等情况,有助于早期诊断。
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在疾病早期,MRI可以发现骶髂关节周围的骨髓水肿等炎性改变,比X线和CT更敏感,能更早地反映出关节的炎症状态。
治疗与康复
非手术治疗
休息:患者需要适当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减轻骶髂关节的负担,有利于炎症的消退和症状的缓解。例如,避免长时间站立、行走或久坐,工作间隙适当休息并进行腰部的放松活动。
物理治疗:可采用热敷、超短波、红外线照射等物理治疗方法,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疼痛。热敷可以用热水袋或热毛巾,每次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数次;超短波治疗则需要在专业医师的操作下进行。
药物治疗:疼痛明显时可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等,缓解疼痛和炎症。但需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尤其是对于有胃肠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使用时需谨慎评估。
康复锻炼:在疼痛缓解期,患者可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增强骶髂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维持关节的稳定性。例如,进行仰卧位直腿抬高锻炼、桥式运动等。仰卧位直腿抬高锻炼是患者仰卧,双腿伸直,轮流将一侧下肢抬高30-40度,每次保持数秒后放下,两侧交替进行;桥式运动是患者仰卧,双膝屈曲,以足跟、双肘、肩部为支点,抬起臀部,尽量使身体成一条直线。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育龄女性:妊娠期间发生双侧骶髂关节致密性骨炎的女性,在孕期要注意避免过度劳累,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度的孕期保健运动,如散步等,以维持身体的柔韧性和肌肉力量。分娩后要注意休息,观察疼痛等症状的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老年人群:老年患者发生双侧骶髂关节致密性骨炎时,可能同时合并有骨质疏松等其他骨骼问题。在治疗过程中,除了针对骶髂关节致密性骨炎的治疗外,还需要注意补钙、补充维生素D等,以防治骨质疏松,可多食用富含钙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等,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制剂。
儿童:儿童时期发生双侧骶髂关节致密性骨炎较为罕见,若儿童出现类似腰骶部疼痛等症状,要考虑是否有先天性骨骼发育异常等其他疾病,需要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避免延误病情。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谨慎选择检查和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