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髓炎是牙髓组织的炎性病变,按分类有可复性牙髓炎(各年龄段可发病,受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影响,病理特点是牙髓受轻度刺激后血管扩张充血,刺激去除可恢复正常)、不可复性牙髓炎(含急性不可复性牙髓炎,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与口腔卫生、病史等有关,病理是牙髓明显炎症反应;慢性不可复性牙髓炎成年多见,与不良咀嚼习惯、病史等相关,病理为牙髓慢性炎症改变),病因有细菌感染、物理因素(创伤、温度刺激)、化学因素,临床表现有疼痛(可复性牙髓炎遇冷热刺激短暂尖锐痛、刺激去除即消;急性不可复性牙髓炎疼痛剧烈、自发阵发、夜间加重、不能定位;慢性不可复性牙髓炎长期钝痛隐痛、有轻度自发痛、能定位患牙、冷热刺激诱发或加重疼痛)及其他症状(不同类型患牙有相应不同表现)。
一、分类
1.可复性牙髓炎
年龄因素:各年龄段均可发生,儿童及青少年由于牙齿矿化程度相对较低等原因,也可能患病。比如处于混合牙列期的青少年,若口腔卫生不佳等,易引发可复性牙髓炎。
生活方式:长期喜欢进食过冷过热食物刺激牙齿的人群,相对更易患可复性牙髓炎。例如经常大量食用刚从冰箱取出的冷饮又立即进食滚烫火锅的人。
病史:有牙齿外伤史、牙齿发育异常史等的人群,患可复性牙髓炎风险较高。如曾因摔倒导致牙齿受伤的儿童,后续牙髓可能受影响发展为可复性牙髓炎。
病理特点:牙髓组织受到轻度刺激时,表现为牙髓血管扩张、充血,若刺激去除,牙髓可恢复正常。
2.不可复性牙髓炎
急性不可复性牙髓炎
年龄性别:各年龄段均可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儿童中,乳牙的急性牙髓炎也较为常见,常因龋齿未及时治疗发展而来。
生活方式:口腔卫生不良,长期不刷牙、不使用牙线等,导致细菌大量滋生,易引发急性不可复性牙髓炎。比如长期忽视口腔清洁的成年人,牙齿表面菌斑堆积,引发炎症。
病史:有较深龋齿、牙齿有反复疼痛史的患者,更易出现急性不可复性牙髓炎发作。如龋齿未填充,细菌进一步感染牙髓,诱发急性炎症。
病理特点:牙髓组织出现明显的炎症反应,血管扩张充血更明显,组织水肿,炎症细胞浸润,若不及时治疗,炎症难以自行消退。
慢性不可复性牙髓炎
年龄性别:成年人群中较为多见,无特定性别倾向。但老年人由于牙齿磨损、牙龈退缩等原因,牙根暴露,也易患慢性不可复性牙髓炎。
生活方式:长期有不良咀嚼习惯,如偏侧咀嚼等,可能导致一侧牙齿长期受刺激,引发慢性牙髓炎。例如长期只用一侧牙齿咀嚼食物的人,该侧牙齿易患慢性不可复性牙髓炎。
病史:有长期轻度牙齿疼痛史,未进行有效治疗的患者,易发展为慢性不可复性牙髓炎。如牙齿偶尔有隐痛,但未及时就诊,炎症迁延成慢性。
病理特点:牙髓组织呈现慢性炎症改变,有纤维组织增生,慢性炎症细胞浸润,牙髓组织可能出现局部的坏死等情况,但进程相对缓慢。
二、病因
1.细菌感染:是牙髓炎最主要的病因。常见的致龋菌如变形链球菌等,可在牙齿表面形成菌斑,产酸破坏牙釉质,进而侵入牙髓。例如儿童经常食用含糖量高的食物且口腔清洁不彻底,牙齿易被细菌感染引发牙髓炎。
2.物理因素
创伤:牙齿受到外力撞击,如交通事故、运动损伤等,可导致牙髓组织损伤,引发炎症。比如运动员在运动中牙齿被球击中,可能造成牙髓创伤性牙髓炎。
温度刺激:过冷或过热的温度刺激可刺激牙髓。例如冬季用牙齿咬食冰块,过冷刺激可能引发牙髓炎症;夏季饮用过烫的茶水,过热刺激也可能导致牙髓受损。
3.化学因素:充填材料、酸蚀剂等化学物质若使用不当,可能刺激牙髓。比如补牙时使用的酸性酸蚀剂如果操作不当,接触到牙髓,会引起牙髓的炎性反应。
三、临床表现
1.疼痛
可复性牙髓炎:主要表现为遇冷热刺激时出现短暂、尖锐的疼痛,刺激去除后疼痛立即消失。例如喝冷水时,牙齿会短暂疼痛一下,刺激停止后疼痛很快缓解。
急性不可复性牙髓炎:疼痛剧烈,具有自发性、阵发性疼痛特点,疼痛往往在夜间加重,且疼痛不能自行定位,患者常感觉疼痛来自患牙周围区域,但难以准确指出患牙。比如患者感觉半边脸都疼,但实际是某一颗牙齿的急性牙髓炎。
慢性不可复性牙髓炎:一般有长期的钝痛、隐痛史,可伴有轻度的自发痛,患者能定位患牙,进食冷热食物时会诱发疼痛或使疼痛加重。例如长期有牙齿隐痛,吃苹果时碰到某颗牙齿会感觉疼痛加剧。
2.其他症状:可复性牙髓炎患牙在去除刺激后,牙髓可恢复正常,牙齿一般无明显松动等表现;急性不可复性牙髓炎患牙可能有温度刺激加剧疼痛、牙龈可能有轻度红肿等表现;慢性不可复性牙髓炎患牙可能有牙体硬组织缺损,如龋齿等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