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萎缩的原因多样,包括牙周疾病(牙龈炎、牙周炎)、刷牙方法不当(力度过大、方式不正确)、不良修复体、正畸治疗、年龄因素、系统性疾病(糖尿病、血液系统疾病)等,不同原因在不同人群中引发牙龈萎缩的情况各有特点,如牙龈炎是牙龈萎缩常见原因之一,牙周炎是成年人牙龈萎缩主要原因等。
一、牙周疾病
(一)牙龈炎
牙龈炎是牙龈萎缩较为常见的原因之一。牙菌斑、牙结石等局部刺激物长期堆积在牙龈边缘,会引发牙龈的炎症反应。炎症会导致牙龈组织红肿、脆弱,长期炎症刺激会使牙龈逐渐萎缩。例如,研究表明,约70%以上的牙龈萎缩患者最初是由牙龈炎未得到有效控制发展而来。青少年由于口腔卫生维护不佳,更容易患牙龈炎进而出现牙龈萎缩;女性在生理期、孕期等激素水平变化时期,牙龈对局部刺激的敏感性增加,也可能加重牙龈炎导致牙龈萎缩风险升高。
(二)牙周炎
牙周炎是比牙龈炎更严重的牙周疾病,是导致成年人牙龈萎缩的主要原因。牙周炎会引起牙周支持组织的破坏,包括牙槽骨吸收、牙龈纤维遭到破坏等。随着病情进展,牙龈会逐渐与牙面分离,出现退缩。有数据显示,牙周炎患者中牙龈萎缩的发生率可达80%以上。吸烟者由于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影响牙周组织的血液循环和免疫功能,会显著增加牙周炎的发病风险,从而使牙龈萎缩的发生风险也大大提高;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其身体的免疫功能相对较低,牙周组织更容易受到细菌感染,进而加速牙周炎的发展,导致牙龈萎缩进展更快。
二、刷牙方法不当
(一)刷牙力度过大
长期采用暴力刷牙的方式,比如使用过硬的牙刷且用力过猛,会对牙龈造成机械性损伤。过度的摩擦会使牙龈组织逐渐退缩。年轻人中一些有不良刷牙习惯的人群,由于刷牙时用力无度,更容易出现牙龈萎缩情况;老年人如果本身牙龈相对脆弱,再加上不当的刷牙力度,也会加速牙龈萎缩的进程。
(二)刷牙方式不正确
如横刷法刷牙,这种刷牙方式会在牙龈沟内产生横向的压力,长期作用会破坏牙龈与牙齿的附着关系,导致牙龈萎缩。儿童如果在换牙期没有养成正确的刷牙习惯,可能会在日后逐渐出现牙龈萎缩问题;部分老年人可能由于手部灵活性下降等原因,容易采用不正确的横刷法刷牙,进而引发牙龈萎缩。
三、不良修复体
(一)不合适的假牙
如果假牙制作不合适,比如假牙的边缘不贴合、高度不合适等,会对牙龈组织产生持续的刺激,导致牙龈发炎、萎缩。老年人佩戴假牙的比例较高,若假牙佩戴不当,牙龈萎缩的发生率会明显增加;一些牙齿缺失后未及时修复,导致邻牙向缺失部位倾斜,进而引起牙龈萎缩,这类情况在中老年人中较为常见,因为随着年龄增长,牙齿缺失的概率增加,如果不及时修复,就容易出现牙龈萎缩相关问题。
四、正畸治疗
在正畸治疗过程中,如果施加的力不当或牙齿移动过快等,可能会导致牙龈组织的附着丧失,引起牙龈萎缩。青少年是正畸治疗的主要人群,在正畸治疗期间,如果患者口腔卫生维护不佳,食物残渣容易堆积在牙齿周围,加上正畸装置的影响,会增加牙龈炎症的发生风险,进而可能导致牙龈萎缩;女性在青春期、生理期等特殊时期进行正畸治疗时,由于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牙龈对炎症的敏感性增加,相对更容易出现牙龈萎缩情况。
五、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各项生理功能逐渐衰退,牙龈组织也会发生生理性的退行性变化。牙龈组织会逐渐变薄、萎缩,这是一种自然的衰老表现。老年人中牙龈萎缩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年轻人,据统计,65岁以上老年人中约50%存在不同程度的牙龈萎缩。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口腔组织的自我修复能力减弱,牙龈萎缩一旦发生,往往进展相对缓慢但也较难完全恢复。
六、系统性疾病
(一)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时,机体的免疫功能受到影响,容易发生各种感染,包括口腔内的牙周组织感染。长期高血糖环境会导致牙周组织的代谢紊乱,加速牙周炎的发展,从而引发牙龈萎缩。糖尿病患者中牙龈萎缩的发生率比非糖尿病患者高约2-3倍;儿童糖尿病患者相对较少,但一旦患病,如果血糖控制不理想,也可能影响口腔健康,增加牙龈萎缩的风险,需要家长密切关注孩子的口腔卫生和血糖情况。
(二)血液系统疾病
某些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等,会影响牙龈组织的血液供应和正常代谢。白血病细胞可能会浸润牙龈组织,导致牙龈肿胀、出血,进而引发牙龈萎缩。血液系统疾病患者由于疾病本身的特殊性,牙龈萎缩的发生往往较为复杂,需要综合治疗血液疾病和口腔问题;儿童患血液系统疾病相对少见,但如果发生,牙龈萎缩的治疗需要更加谨慎,要充分考虑儿童的身体耐受性等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