桡骨骨折后康复训练需依固定方式和愈合情况定时机,分早期(1-2周)、中期(2-6周)、后期(6周以上)阶段进行,各阶段有不同训练内容,且要遵循个体化、循序渐进、定期评估、疼痛管理等注意事项。早期开展手指、肩部活动;中期进行腕、肘关节活动;后期进行力量和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同时要根据个体差异制定方案,逐步增加强度,定期评估并管理疼痛。
一、康复训练的时机
桡骨骨折后康复训练的时机需根据骨折的固定方式和愈合情况来定。一般来说,在骨折复位固定后即可开始一些简单的手指活动等早期康复训练,比如在骨折后1-2周内,可进行未固定关节的主动活动,像手指的屈伸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关节僵硬,这是因为早期活动能减少肌肉萎缩和关节粘连的风险,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患者都应尽早开始适度的早期活动,对于儿童,其骨折愈合能力相对较强,可更早开始轻柔的训练;对于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的患者,需更加注意血糖控制下的康复训练,确保伤口等情况稳定。
二、康复训练的阶段及内容
(一)早期康复训练(骨折后1-2周)
1.手指活动
进行手指的主动屈伸运动,每次每个手指屈伸10-15次,每天3-4组。这有助于促进手部血液循环,防止手指关节僵硬,因为手指的活动可以带动局部血液流动,对于任何年龄段的患者都是基础且重要的训练,儿童可在家长帮助下进行轻柔的手指活动,成人则可自主完成,对于有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更需通过手指活动改善局部循环。
2.肩部活动
进行肩部的钟摆运动,弯腰使上身与地面平行,健侧手臂支撑,患侧手臂自然下垂,做前后、左右摆动,每次摆动10-15次,每天3-4组。这种运动可以维持肩部的活动度,不同性别患者都可进行,对于老年患者,要注意摆动幅度不宜过大,避免引起肩部疼痛等不适,需根据自身情况调整。
(二)中期康复训练(骨折后2-6周)
1.腕关节活动
进行腕关节的屈伸和尺桡侧偏活动。腕关节屈伸时,可坐在椅子上,手臂放在桌上,手握重物(如0.5-1kg的沙袋),缓慢屈伸腕关节,每次屈伸10-15次,每天3-4组;尺桡侧偏时,手掌向内外侧活动,同样每次10-15次,每天3-4组。这有助于恢复腕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对于有骨质疏松病史的患者,要注意避免过度用力导致骨折部位再次损伤,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重量的沙袋进行训练。
2.肘关节活动
进行肘关节的屈伸活动,可坐在床边,患侧手臂自然下垂,缓慢屈伸肘关节,每次屈伸10-15次,每天3-4组。对于儿童患者,其肘关节活动度恢复相对较快,但也需循序渐进,避免过度用力造成损伤。
(三)后期康复训练(骨折后6周以上)
1.力量训练
进行握力器训练,使用握力器进行抓握训练,每次捏握3-5秒,然后放松,重复20-30次,每天3-4组。也可进行前臂旋转训练,坐在桌边,患侧手臂放在桌上,手握木棍,做前臂的旋前和旋后动作,每次旋转10-15次,每天3-4组。通过力量训练可以增强手部和前臂的肌肉力量,对于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如长期从事体力劳动的患者,可适当增加力量训练的强度,但要以不引起骨折部位疼痛为度。
2.日常生活活动训练
进行穿衣、洗漱、进食等日常生活活动的训练,模拟日常场景,逐步恢复患侧肢体的日常生活能力。例如练习用患侧手穿衣扣纽扣等,对于老年患者,在进行此类训练时,要注意安全,避免摔倒等意外发生,可缓慢进行动作,确保每一步都操作准确。
三、康复训练的注意事项
1.个体化原则
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骨折愈合情况、基础疾病等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方案。儿童骨折愈合快,但训练需轻柔;老年患者可能合并骨质疏松等问题,训练时要避免暴力活动;女性患者在康复训练时要考虑到身体的柔韧性等特点;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注意训练过程中血糖的变化,确保训练在血糖稳定的情况下进行。
2.循序渐进
康复训练要逐步增加强度和难度,不能一开始就进行高强度的训练,以免引起骨折部位疼痛、肿胀加重等情况。例如力量训练要从较轻的负荷开始,逐渐增加重量或难度,让肢体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3.定期评估
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评估骨折愈合情况和康复训练效果,根据评估结果调整康复训练方案。如通过X线检查了解骨折愈合情况,根据愈合情况调整腕关节、肘关节等活动的幅度和强度等。
4.疼痛管理
在康复训练过程中,如果出现疼痛,要立即停止训练。疼痛是身体发出的警示信号,不同患者对疼痛的耐受程度不同,但都要重视,可通过调整训练方式、休息等方式缓解疼痛,若疼痛持续不缓解,需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