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皮肤瘙痒症是老年人常见皮肤病,不伴原发性皮肤损害,发病率高影响生活质量。病因有皮肤自身(干燥、老化)、系统性疾病(糖尿病、肝胆疾病、肾脏疾病)、药物、环境等因素。临床表现为全身或局部瘙痒,夜间明显,有抓痕等继发性皮损。诊断需问病史、查体,必要时实验室检查,鉴别疥疮、湿疹等。治疗包括一般治疗(保湿、避免刺激)、治疗原发病、药物治疗。预防要皮肤护理、健康生活方式、定期体检。
一、定义与概况
老年皮肤瘙痒症是指发生于老年人的以皮肤瘙痒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病,不伴有原发性皮肤损害。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皮肤生理功能发生改变,如皮肤萎缩、干燥、皮脂腺和汗腺分泌功能减退等,易出现皮肤瘙痒问题,其发病率较高,会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二、常见病因
(一)皮肤自身因素
1.皮肤干燥:老年人皮肤的皮脂腺和汗腺功能衰退,导致皮肤水分流失增加,皮肤屏障功能受损。例如,正常年轻人皮肤含水量约为50%-70%,而老年人皮肤含水量可降至30%以下,皮肤干燥使皮肤对外界刺激的抵御能力下降,容易引发瘙痒。
2.皮肤老化:皮肤的真皮层中胶原蛋白和弹性纤维减少,皮肤变薄、松弛,神经末梢更容易受到刺激,从而导致瘙痒感产生。
(二)系统性疾病因素
1.糖尿病: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会使皮肤内的葡萄糖含量增高,刺激神经末梢引起瘙痒。据统计,约10%-15%的糖尿病患者会出现皮肤瘙痒症状,且血糖控制不佳时瘙痒往往更严重。
2.肝胆疾病:如肝硬化、胆石症等,由于胆汁淤积,血液中胆盐浓度升高,沉积于皮肤刺激神经末梢,可引起严重的皮肤瘙痒。例如,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中,约80%-90%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皮肤瘙痒。
3.肾脏疾病: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由于体内尿素等代谢废物不能正常排出,会经皮肤排泄,刺激皮肤神经末梢导致瘙痒。在尿毒症患者中,皮肤瘙痒的发生率较高。
(三)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也可能引起皮肤瘙痒不良反应,如一些降压药(如卡托普利)、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等。药物引起瘙痒的机制可能与药物改变了皮肤的生理状态或引起过敏反应等有关。
(四)环境因素
1.气候干燥:在秋冬季节,空气湿度低,老年人皮肤水分更容易丢失,从而加重皮肤干燥和瘙痒症状。
2.穿着不当:穿着化纤材质的衣物,与皮肤摩擦容易引起瘙痒;过度保暖,皮肤出汗后也可能刺激皮肤导致瘙痒。
三、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全身或局部皮肤瘙痒,瘙痒程度轻重不一,可为阵发性或持续性,夜间瘙痒往往更为明显。由于老年人搔抓,皮肤可出现抓痕、血痂、色素沉着、苔藓样变等继发性皮损。全身泛发者可累及身体多个部位,局部瘙痒则多见于下肢、背部、小腿等部位。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皮肤瘙痒的发生时间、频率、程度、伴随症状等,同时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必要时会进行一些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血糖、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等,以排除系统性疾病引起的瘙痒。皮肤活检等检查一般在怀疑有其他特殊皮肤病变时进行。
(二)鉴别诊断
需要与疥疮、湿疹、接触性皮炎等疾病相鉴别。疥疮是由疥螨引起的传染性皮肤病,有典型的皮疹,如指间、手腕屈侧的丘疹、水疱等,夜间瘙痒剧烈,可通过查找疥螨进行鉴别;湿疹多有红斑、丘疹、水疱等多形性皮疹,伴有渗出倾向,瘙痒程度较重;接触性皮炎有明确的接触史,皮疹局限于接触部位,有红斑、丘疹、水疱等表现。
五、治疗与预防
(一)治疗
1.一般治疗:
皮肤保湿:使用温和的保湿剂,如凡士林软膏、尿素霜等,保持皮肤水分,缓解干燥引起的瘙痒。
避免刺激:减少洗澡次数,避免使用过热的水洗澡,避免使用碱性强的肥皂;穿着宽松、柔软的棉质衣物,减少摩擦。
2.系统性疾病治疗:如果是由系统性疾病引起的皮肤瘙痒,积极治疗原发病至关重要。例如,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肝胆疾病患者根据病情进行相应的保肝、利胆等治疗;肾脏疾病患者进行肾脏替代治疗等。
3.药物治疗:可使用抗组胺药物,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缓解瘙痒症状。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可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但需谨慎使用,注意其不良反应。
(二)预防
1.皮肤护理:老年人应注意皮肤的保湿,根据季节和皮肤状况选择合适的保湿产品;保持生活环境的湿度适宜,可使用加湿器等。
2.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等;适当饮水,维持身体的水分平衡;保持规律的作息,避免过度劳累。
3.定期体检:老年人应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可能引起皮肤瘙痒的系统性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