韧带撕脱性骨折可能引发关节僵硬、创伤性关节炎、肌肉萎缩、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慢性疼痛等后遗症,不同后遗症有各自的发生机制、影响因素和应对措施,如关节僵硬因固定致组织粘连,需早期适度康复锻炼;创伤性关节炎因关节面不平整磨损,要早期准确复位后期综合治疗等。
一、关节僵硬
发生机制:韧带撕脱性骨折后,由于长时间固定,关节活动减少,导致关节周围的肌肉、肌腱、韧带等组织发生粘连,关节囊挛缩,从而引起关节僵硬。例如,上肢骨折固定后肩关节活动受限,下肢骨折固定后膝关节活动范围减小等。
影响因素:年龄方面,儿童骨骼柔韧性好,但骨折后修复过程中若固定不当也易出现关节僵硬;成年人若固定时间过长、康复锻炼不及时则更易发生;性别差异相对不明显,但女性可能在康复配合度上有一定个体差异;生活方式上,受伤前缺乏运动、受伤后康复期间不积极进行功能锻炼的人群更易出现关节僵硬;病史方面,本身有关节疾病基础的患者发生关节僵硬的风险更高。
应对措施:早期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度的康复锻炼,如骨折固定后在不影响骨折愈合的情况下进行肌肉的等长收缩练习,后期逐步增加关节的主动和被动活动度训练,以恢复关节正常活动范围。
二、创伤性关节炎
发生机制:韧带撕脱性骨折导致关节面不平整,骨折愈合后关节软骨受到异常磨损,长期磨损后软骨退变、骨质增生,引起创伤性关节炎。例如,膝关节韧带撕脱性骨折后,关节软骨磨损,关节间隙变窄,出现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症状。
影响因素:年龄上,青少年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骨折后若关节面受损,后期发生创伤性关节炎的风险可能随年龄增长而逐渐显现;成年人骨折后关节面复位不佳等情况易引发;性别因素影响不大;生活方式中,受伤后过早负重、过度活动关节会加重创伤性关节炎的发展;病史方面,既往有关节损伤史的患者再次发生韧带撕脱性骨折后更易出现创伤性关节炎。
应对措施:早期准确复位骨折,促进骨折良好愈合以尽量恢复关节面平整;后期根据病情采取药物治疗(如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疼痛)、物理治疗(如热敷、理疗改善关节血液循环)等,严重时可能需要手术干预,如关节清理术、关节置换术等。
三、肌肉萎缩
发生机制:韧带撕脱性骨折后,受伤肢体活动减少,肌肉得不到有效锻炼,导致肌肉废用性萎缩。例如,下肢骨折后腿部肌肉萎缩,表现为肌肉体积变小、力量减弱。
影响因素:年龄越小,肌肉萎缩恢复相对越困难但潜力也大,儿童骨折后若能及时正确康复锻炼,肌肉萎缩恢复较好;成年人肌肉萎缩恢复相对较慢;性别差异不突出;生活方式中,受伤前肌肉量少、受伤后缺乏营养支持及康复锻炼的人群肌肉萎缩更明显;病史方面,本身有肌肉疾病的患者发生肌肉萎缩的程度可能更严重。
应对措施:早期进行肌肉的等长收缩训练,刺激肌肉保持一定的活性;中期逐步增加肌肉的主动收缩练习及抗阻练习(在医生评估允许下);后期结合营养支持,保证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摄入,促进肌肉恢复。
四、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
发生机制:韧带撕脱性骨折后,若骨折端血供破坏严重、固定不稳定、感染等因素影响,可导致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比如骨折端有明显软组织嵌入、局部感染等情况。
影响因素:年龄上,儿童骨折愈合能力强,但严重的韧带撕脱性骨折若损伤血供也可能出现延迟愈合;老年人骨折愈合能力下降,更易发生不愈合或延迟愈合;性别因素影响不大;生活方式中,吸烟、营养不良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影响骨折愈合,增加不愈合或延迟愈合的风险;病史方面,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骨折愈合能力受影响,发生不愈合或延迟愈合的可能性更高。
应对措施:早期准确复位固定,改善骨折端血供,如通过手术尽量清除骨折端嵌入的软组织等;控制感染(若有感染情况);后期根据骨折愈合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必要时可能需要再次手术干预,如植骨术等促进骨折愈合。
五、慢性疼痛
发生机制:韧带撕脱性骨折后,骨折周围组织损伤修复过程中可能形成瘢痕组织,神经末梢受到刺激,或者关节长期不稳定等因素导致慢性疼痛。例如,骨折愈合后关节长期存在微不稳定,引起周围组织的慢性炎症和疼痛。
影响因素:年龄方面,儿童对疼痛的耐受和感知与成年人不同,但慢性疼痛也可能存在;成年人慢性疼痛感受相对更明显;性别差异不显著;生活方式中,受伤后精神压力大、长期处于不良姿势等会加重慢性疼痛;病史方面,本身有神经痛等基础病史的患者发生慢性疼痛的可能性增加。
应对措施:采用多种治疗方法缓解疼痛,如药物治疗(非甾体抗炎药等)、物理治疗(如经皮神经电刺激、针灸等)、心理干预等,以改善患者的疼痛症状和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