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过敏的发生与过敏原接触、个体因素、环境因素相关。过敏原包括吸入性(花粉、尘螨、霉菌)、食物性(常见食物、食物添加剂)、接触性(化妆品、金属、植物);个体因素有遗传(家族过敏史增加风险)、免疫系统状态(免疫紊乱或缺陷易引发);环境因素涉及气候变化(温度、湿度变化刺激)、环境污染(空气污染、水污染刺激)。
一、过敏原接触
1.吸入性过敏原
花粉:不同季节有不同的致敏花粉,春季多为树花粉,如桦树、杨树等;秋季多为草花粉,如豚草等。花粉可通过空气传播,当人体吸入后,免疫系统会将其识别为外来异物,从而引发过敏反应。例如,有研究表明,在花粉传播季节,过敏性鼻炎患者中因花粉过敏的比例较高,患者会出现鼻痒、打喷嚏、流鼻涕等症状。
尘螨:尘螨主要存在于灰尘、床垫、地毯、沙发等处。尘螨的排泄物等成分是常见的过敏原,对于过敏体质的人来说,接触尘螨后容易引发皮肤过敏或呼吸道过敏。儿童由于活动范围相对较低,且皮肤与尘螨接触机会较多,更容易受到尘螨过敏的影响,表现为皮肤瘙痒、湿疹等症状。
霉菌:在潮湿的环境中容易滋生霉菌,如浴室、地下室等。霉菌的孢子等物质可引起过敏,过敏者接触后可能出现皮肤红斑、瘙痒等过敏表现。
2.食物性过敏原
常见食物:牛奶、鸡蛋、鱼虾、坚果等是常见的食物过敏原。以牛奶为例,其中的蛋白质成分可能会引起婴幼儿或部分成人的过敏反应,表现为皮肤出疹、腹泻等症状。鸡蛋中的卵清蛋白等也可能导致过敏,儿童食用后可能出现口唇肿胀、皮疹等情况。
食物添加剂:一些人工合成的食物添加剂,如防腐剂、色素等也可能引发过敏。例如,部分人对含有亚硫酸盐的食物过敏,食用后可能出现皮肤潮红、瘙痒等过敏症状。
3.接触性过敏原
化妆品:化妆品中的香料、防腐剂、某些化学添加剂等可能成为过敏原。女性长期使用化妆品,若对其中成分过敏,可能出现面部皮肤红肿、瘙痒、皮疹等过敏表现。不同年龄段的女性都可能发生,年轻女性由于使用化妆品频率较高,风险相对更高。
金属:某些金属制品中的镍等成分容易引起接触性过敏,如佩戴含有镍的首饰后,接触部位的皮肤可能出现红斑、丘疹、瘙痒等症状。儿童如果佩戴含有镍的饰品,由于皮肤较为娇嫩,更容易发生过敏反应。
植物:某些植物的汁液或毛发等可能导致过敏,如漆树的汁液可引起严重的接触性皮炎,接触者皮肤会出现剧烈瘙痒、红斑、水疱等症状;某些植物的毛发,如羊毛脂等,也可能引发过敏。
二、个体因素
1.遗传因素
如果家族中有过敏史,如父母一方或双方有过敏性疾病,如哮喘、过敏性鼻炎、皮肤过敏等,那么个体患皮肤过敏的风险会增加。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可以影响免疫系统的调节,使个体更容易对过敏原产生过度的免疫反应。例如,父母都患有过敏性疾病的儿童,其发生皮肤过敏的概率比普通儿童高很多。
2.免疫系统状态
免疫功能紊乱:当人体免疫系统处于紊乱状态时,容易发生过敏反应。例如,长期处于压力状态下的人,免疫系统功能可能受到影响,更容易对过敏原敏感。压力会影响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导致免疫平衡失调,使机体对原本不过敏的物质产生过敏反应。对于老年人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免疫系统功能逐渐衰退,也可能出现免疫功能紊乱,增加皮肤过敏的易感性。
免疫缺陷:先天性免疫缺陷或后天因疾病(如艾滋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导致免疫缺陷的人群,皮肤过敏的发生率也会升高。免疫缺陷人群无法正常识别和应对过敏原,容易引发过敏反应,且过敏症状可能更为严重。
三、环境因素
1.气候变化
温度变化:温度的突然变化,如从寒冷环境突然进入温暖环境,或反之,可能刺激皮肤,引发过敏。例如,冬季从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皮肤血管扩张,可能导致皮肤瘙痒等过敏表现。对于儿童来说,体温调节能力相对较弱,更容易受到温度变化的影响而发生皮肤过敏。
湿度变化:湿度的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影响皮肤状态。湿度过高时,有利于尘螨、霉菌等过敏原的滋生,增加过敏风险;湿度过低时,皮肤容易干燥,皮肤屏障功能受损,更容易受到外界过敏原的刺激而引发过敏。例如,在干燥的冬季,很多人的皮肤会出现干燥、瘙痒等过敏症状。
2.环境污染
空气污染:空气中的污染物,如汽车尾气中的有害物质、工业废气中的化学物质等,可能刺激皮肤,引发过敏。长期暴露在污染环境中的人群,皮肤过敏的发生率相对较高。例如,在大城市中,由于空气污染较为严重,过敏性皮肤病的患者数量可能较多。
水污染:水中的某些化学物质,如消毒剂中的氯等,可能对皮肤产生刺激,导致过敏。长期接触被污染水源的人群,如经常游泳但水质不佳的人,可能出现皮肤过敏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