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型肱骨髁上骨折手术有适应证,包括骨折移位明显、合并血管神经损伤、开放性骨折等;手术方法有麻醉、选切口、复位、选内固定并固定;术后要制动观察、康复训练、护理伤口;需预防处理感染、血管神经损伤、骨折再移位、肘关节僵硬等并发症,儿童患者康复训练要特殊关注。
一、手术适应证
1.骨折移位明显:对于手法复位失败或难以维持复位的一型肱骨髁上骨折,当骨折端移位较大,如存在明显的侧方移位、前后移位等情况时,通常需要手术治疗。例如,通过X线等影像学检查发现骨折端移位超过一定程度,影响骨折的正常愈合和上肢功能恢复时,手术是必要的。
2.合并血管神经损伤:若骨折同时合并有血管损伤(如肱动脉损伤)或神经损伤(如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损伤),且经评估需要通过手术来解除对血管神经的压迫或修复损伤时,应考虑手术治疗。比如,骨折端对血管造成卡压,导致远端肢体血运障碍,这种情况下需及时手术。
3.开放性骨折:一型肱骨髁上开放性骨折,由于伤口存在污染等情况,为了降低感染风险,促进骨折愈合和伤口良好恢复,通常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对伤口进行清创以及骨折的妥善处理。
二、手术方法
1.麻醉方式:一般根据患者年龄、身体状况等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儿童多采用全身麻醉,成人可根据情况选择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等。
2.切口选择:多采用肘前横切口或外侧切口。肘前横切口较为常用,切口位于肘前横纹处,这样的切口有利于暴露骨折端,且对周围组织的损伤相对较小。外侧切口则适用于一些特殊情况,如骨折端外侧软组织情况复杂等。
3.骨折复位:通过手术器械将移位的骨折端进行准确复位,恢复骨折的正常解剖关系。复位时要注意恢复肱骨远端的正常髁干角和提携角等,以保证上肢的正常功能。例如,利用骨膜剥离器等器械撬拨、牵引等方法将骨折端对合良好。
4.内固定选择与固定:常用的内固定材料有克氏针、钢板等。对于儿童一型肱骨髁上骨折,克氏针内固定较为常用,一般采用交叉克氏针固定,将克氏针经皮穿过骨折端进行固定,固定后要保证骨折端稳定。对于成人合适的情况也可选用钢板内固定,钢板固定相对更为牢固,但手术创伤可能稍大。固定完成后要再次通过影像学检查(如X线)确认骨折复位及内固定情况良好。
三、术后处理
1.患肢制动与观察:术后将患肢进行适当的制动,保持良好的体位,如屈肘90°左右,用石膏托或支具固定。密切观察患肢的血运、感觉和运动情况,如手指的颜色、温度、有无麻木及活动情况等,防止出现因固定过紧或其他原因导致的血管神经损伤加重等情况。
2.康复训练:术后早期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促进上肢功能恢复。一般术后1-2天可开始进行手指的屈伸活动等简单的活动,术后2-3周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渐增加肘关节的屈伸等活动,但要注意避免过度活动导致内固定松动等情况。康复训练要循序渐进,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例如,儿童患者在康复训练时要考虑其配合程度和生长发育特点,家长要协助进行适当的训练,同时要注意训练的强度和频率,以不引起患儿过度疼痛和损伤为原则。
3.伤口护理:保持手术切口清洁干燥,定期换药,观察切口有无红肿、渗液等感染迹象。如果发生切口感染等情况,要及时进行相应的处理,如加强换药、使用抗生素等。
四、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1.感染:手术切口感染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为预防感染,要严格无菌操作,术后合理使用抗生素(如无过敏情况可选用针对常见切口感染病原菌的抗生素)。如果发生感染,要根据感染程度进行处理,轻度感染可加强换药等保守治疗,重度感染可能需要拆除部分缝线引流等。
2.血管神经损伤:手术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对血管神经的损伤,术后要密切观察相关情况。如果发生血管神经损伤,轻度的可通过药物等保守治疗促进恢复,严重的可能需要再次手术进行修复等处理。例如,术后发现桡神经损伤表现为腕下垂等,可先给予神经营养药物等治疗,观察一段时间后若无恢复则可能需要手术探查修复。
3.骨折再移位:术后要注意患肢的保护,避免外力碰撞等。如果发生骨折再移位,根据移位情况决定是再次手法复位还是再次手术治疗。例如,移位较轻可尝试手法复位后重新固定,移位明显则可能需要再次手术复位内固定。
4.肘关节僵硬:由于术后长时间固定等原因可能导致肘关节僵硬。为预防肘关节僵硬,要早期进行规范的康复训练。如果发生肘关节僵硬,在骨折愈合允许的情况下加强康复训练,必要时可在麻醉下行手法松解等治疗,但要注意操作的轻柔,避免造成二次损伤。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在康复训练过程中关注其关节的发育和功能恢复情况,因为儿童的关节软骨等组织较为娇嫩,康复训练要更加谨慎和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