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胃炎病程短,由外界急性刺激引起,症状急重,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慢性肠胃炎病程长,由多种长期因素导致,症状相对轻且不典型,治疗需综合去除病因和对症治疗,两者对不同人群影响及注意事项不同,儿童、老年人、女性、男性患不同类型肠胃炎各有需关注要点。
一、病程时长
急性肠胃炎:病程较短,通常是突然发病,一般病程在数天内,多在1-2周内可恢复。例如因食用不洁食物等因素引起的急性肠胃炎,起病急,症状出现较快,如几小时内就可能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
慢性肠胃炎:病程较长,一般病程超过2个月,甚至数年。多是由于急性肠胃炎迁延不愈,或者长期不良因素刺激等导致,如长期饮食不规律、幽门螺杆菌持续感染等情况可引发慢性肠胃炎,病情反复,时轻时重。
二、症状表现
急性肠胃炎:症状相对较急且较明显,常见症状有突然发作的腹痛,多为阵发性绞痛,部位多在脐周;腹泻较为频繁,每日数次至十余次不等,大便多为稀水样便,可能伴有黏液;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严重时可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表现,如口干、眼窝凹陷、尿量减少等,部分患者可伴有发热,体温多为低热或中度发热。
慢性肠胃炎:症状相对较轻且不典型,腹痛多为隐痛或胀痛,疼痛程度相对较轻,部位不固定;腹泻症状时轻时重,排便次数一般每日数次,大便性状可呈稀便、糊状便等;部分患者可能伴有消化不良症状,如食欲减退、腹胀等,病情迁延不愈者可能出现消瘦、贫血等情况,发热较少见,即使有发热也是低热,且多为病情活动时的表现。
三、病因方面
急性肠胃炎:多由外界急性刺激因素引起,如进食被细菌(如沙门菌、大肠杆菌等)或其毒素污染的食物,或进食过冷、过热、过于刺激性的食物等,也可因腹部受凉等因素诱发,起病往往与明确的诱因有较紧密的时间关联。
慢性肠胃炎:病因相对复杂且多为长期因素。幽门螺杆菌持续感染是重要病因之一;长期不良的饮食习惯,如长期暴饮暴食、饮食不规律、喜食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药物损伤胃黏膜;自身免疫因素(如自身免疫性胃炎);肠道菌群失调等也可导致慢性肠胃炎的发生,多是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
四、治疗原则
急性肠胃炎:治疗主要是针对症状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的,可根据情况使用抗生素,但一般轻症通过休息、调整饮食(如暂禁食后给予清淡易消化流质或半流质饮食)、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可口服补液盐,严重脱水时需静脉补液)等即可缓解。对于呕吐、腹泻明显者可使用止吐、止泻药物对症处理。
慢性肠胃炎:治疗需要综合考虑,首先要去除病因,如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如果存在该因素),调整不良饮食习惯,避免使用损伤胃黏膜的药物等。同时针对症状进行治疗,如使用调节胃肠动力药物改善腹胀等,使用消化酶制剂改善消化不良等,对于有肠道菌群失调的患者可使用调节肠道菌群的药物。对于自身免疫性相关的慢性肠胃炎可能需要使用免疫调节等相关治疗,但相对复杂。
五、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及注意事项
儿童:
急性肠胃炎:儿童急性肠胃炎可能因腹泻、呕吐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的风险更高,因为儿童体液调节能力相对较弱。要密切观察儿童精神状态、尿量等情况,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如果是婴幼儿,需特别注意护理,防止臀部因频繁腹泻出现尿布疹等。
慢性肠胃炎:长期慢性肠胃炎会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因为营养吸收不良等问题。要注意调整儿童饮食结构,保证营养均衡,并且要定期监测儿童的生长指标,如身高、体重等。
老年人:
急性肠胃炎:老年人急性肠胃炎时,由于其各器官功能衰退,如胃肠功能、水电解质调节功能等,发生脱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的风险更高,而且可能并发心脑血管等疾病,如因脱水导致血容量不足引发脑供血不足等情况。所以老年人患急性肠胃炎时需要更加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时补液等治疗。
慢性肠胃炎:老年人慢性肠胃炎病程长,可能同时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在治疗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且要长期调理饮食和生活方式,定期复查胃肠情况,预防病情进一步发展。
女性:
急性肠胃炎:女性在生理期时患急性肠胃炎,可能因身体抵抗力相对下降等因素影响病情恢复,要注意腹部保暖等护理。
慢性肠胃炎:女性慢性肠胃炎患者可能在情绪波动时病情加重,因为情绪因素会影响胃肠功能,所以要注意调节情绪,保持心情舒畅,在治疗时可适当考虑心理调节等辅助措施。
男性:
急性肠胃炎:男性患急性肠胃炎时,若因工作等原因可能难以保证充分休息,要提醒其重视休息,以促进身体恢复。
慢性肠胃炎:男性慢性肠胃炎患者若有长期饮酒、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重病情,需要劝导其戒烟限酒,调整生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