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牙周炎有多种临床表现,包括牙龈炎症(牙龈色泽、质地改变,易出血,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下有不同特点)、牙周袋形成(病理性加深龈沟,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下有不同倾向)、牙槽骨吸收(牙槽骨嵴顶吸收、高度降低,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下有不同情况)、牙齿松动和移位(随牙槽骨吸收加重出现不同程度松动、移位,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下有不同表现)、牙周脓肿(牙龈局限性肿胀隆起、红肿疼痛、有波动感及脓性分泌物排出,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下有不同情况)。
一、牙龈炎症
表现:牙龈色泽改变,正常牙龈呈粉红色,慢性牙周炎患者牙龈颜色变为鲜红或暗红色,这是因为牙龈组织内血管充血、炎症细胞浸润。牙龈质地发生变化,变得松软脆弱,缺乏弹性,由于炎症细胞的浸润和组织水肿,牙龈变得肿胀。此外,牙龈容易出血,患者在刷牙、咬硬物或探诊时容易出现牙龈出血现象,这是由于牙龈炎症导致毛细血管脆性增加、通透性增高,容易破裂出血。在年龄方面,不同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生慢性牙周炎,但一般来说,随着年龄增长,牙龈炎症的发生率可能会有一定变化,老年人由于口腔卫生维护相对较差等因素,牙龈炎症可能更明显。性别方面,目前没有明确的性别差异导致牙龈炎症表现不同的普遍规律,但在一些特殊生活方式下,如吸烟的女性,可能牙龈炎症会更重,因为吸烟会加重牙龈的炎症反应。生活方式中,口腔卫生不良是导致牙龈炎症的重要因素,长期不刷牙、不使用牙线等会使牙菌斑、牙结石堆积,刺激牙龈引发炎症。有牙周病史的患者,牙龈炎症更容易反复发作且不易控制。
二、牙周袋形成
表现:牙周袋是病理性加深的龈沟。用牙周探针检查时,牙周袋深度超过3mm,且附着丧失。牙周袋形成是由于牙龈炎症进一步向深部发展,结合上皮向根方增殖,牙周膜破坏,牙槽骨逐渐吸收,导致牙龈与牙根面分离形成的病理性盲袋。在年龄上,儿童和青少年如果口腔卫生不良,也可能发生早期的牙周袋形成,但相对成年人发生率较低。女性在青春期等特殊时期,由于激素水平变化,可能会使牙周袋形成的倾向增加,而更年期女性激素水平变化也可能影响牙周袋的发展。生活方式中,吸烟会影响牙周袋的进展,吸烟者牙周袋形成速度可能比非吸烟者快,因为吸烟会影响牙龈的血液循环和免疫功能。有牙周炎家族史的人群,发生牙周袋形成的风险可能更高。
三、牙槽骨吸收
表现:牙槽骨吸收是慢性牙周炎的重要特征之一。通过X线片等检查可以发现牙槽骨嵴顶吸收,牙槽骨高度降低。牙槽骨吸收的程度可分为不同等级,如轻度、中度、重度吸收。牙槽骨吸收会导致牙齿的支持组织丧失,牙齿的稳固性受到影响。在年龄方面,老年人牙槽骨吸收相对更常见且程度可能更重,因为随着年龄增长,牙槽骨本身的代谢功能下降,加上长期的口腔炎症刺激等因素。女性在绝经后,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牙槽骨吸收的速度可能会加快。生活方式中,吸烟是牙槽骨吸收的重要危险因素,吸烟会抑制成骨细胞的活性,促进破骨细胞的活性,加速牙槽骨的吸收。有牙周炎病史且未有效控制的患者,牙槽骨吸收会持续进展。
四、牙齿松动和移位
表现:随着牙槽骨吸收的加重,牙齿的支持组织逐渐减少,牙齿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松动。轻度松动时,牙齿在咀嚼压力下有一定的动度,但仍能行使基本功能;重度松动时,牙齿松动明显,甚至可自行脱落。同时,由于牙周组织的破坏,牙齿可能会发生移位,例如前牙可能出现扇形移位等。在年龄上,儿童时期牙齿松动移位相对较少见,成年人随着牙周炎的进展,牙齿松动移位逐渐增多,老年人牙齿松动移位的情况更为常见。女性在怀孕期等特殊时期,由于激素变化可能会影响牙齿的稳定性,增加牙齿松动移位的风险,但相对非特殊时期可能不是主要因素。生活方式中,不良的咬合习惯,如偏侧咀嚼等,会加重牙齿的松动和移位,长期偏侧咀嚼会导致一侧牙齿受力过大,加速牙槽骨吸收和牙齿松动移位。有牙周炎且咬合关系不良的患者,牙齿松动移位情况会更严重。
五、牙周脓肿
表现:在慢性牙周炎的基础上,可能会出现牙周脓肿。表现为牙龈上出现局限性的肿胀隆起,呈半球形,表面红肿,疼痛明显,按压时有波动感,可有脓性分泌物排出。牙周脓肿的发生是由于牙周袋内的感染进一步加重,形成局限性的化脓性炎症。在年龄方面,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牙周脓肿,但老年人由于身体抵抗力相对较弱,发生牙周脓肿后恢复可能相对较慢。女性在月经周期等激素波动时期,可能对牙周脓肿的易感性有一定影响,但不是绝对的因素。生活方式中,口腔卫生差、吸烟等会增加牙周脓肿的发生风险,因为这些因素会使牙周袋内的感染难以控制,容易引发脓肿。有牙周炎且近期口腔卫生状况恶化的患者,更容易出现牙周脓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