癣与皮炎在定义、发病机制、症状、特殊人群鉴别、诊断治疗及预防管理上均有差异。癣由皮肤癣菌感染引起,发病机制为真菌侵入角质层繁殖,症状包括边界清晰环状红斑、瘙痒较轻、好发单侧肢体、长期不治可继发感染,诊断依赖真菌镜检、培养等,治疗用抗真菌药物;皮炎涵盖多种类型,发病涉及免疫异常等多种因素,症状如接触性皮炎边界模糊红斑、特应性皮炎剧烈瘙痒、脂溢性皮炎油腻鳞屑性红斑等,诊断根据病史等综合判断,治疗根据类型不同采用外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免疫抑制患者需结合病史等综合判断;预防上癣要避免共用物品、保持足部干燥等,皮炎要记录过敏原、使用合适清洁产品等。皮损边界清晰伴鳞屑且长期不愈应行真菌检查,瘙痒剧烈、对称分布或伴过敏史需考虑皮炎,避免自行用药延误治疗。
一、癣与皮炎的定义及发病机制差异
1.癣(真菌性皮肤病)
由皮肤癣菌(如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等)感染引起,属于浅表真菌病。其发病机制为真菌通过直接接触或间接传播(如共用毛巾、衣物)侵入角质层,利用角质蛋白作为营养源繁殖,导致皮肤屏障功能受损。
2.皮炎(非真菌性炎症性皮肤病)
涵盖接触性皮炎、特应性皮炎、脂溢性皮炎等多种类型,发病机制涉及免疫异常(如Th2型炎症反应)、遗传易感性、环境刺激(如过敏原、化学物质)或微生物群失衡(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过度增殖)。
二、症状差异的详细对比
1.皮损形态
癣:典型表现为边界清晰的环状或弧形红斑,中央逐渐消退形成“环靶征”,伴有鳞屑附着。手癣可出现角化过度型皮损(皮肤增厚、皲裂),足癣则常见水疱型或浸渍糜烂型(趾间潮湿、发白)。
皮炎:接触性皮炎表现为边界模糊的红斑、水肿,严重者出现水疱;特应性皮炎以干燥性红斑、丘疹、苔藓样变为特征,常伴剧烈瘙痒;脂溢性皮炎则以头皮、面部油腻性鳞屑性红斑为主。
2.瘙痒程度与特点
癣:瘙痒程度较轻,夜间加重不明显,但水疱型足癣因摩擦或继发感染可出现明显瘙痒。
皮炎:瘙痒剧烈,尤以特应性皮炎为著,夜间瘙痒加重影响睡眠,接触性皮炎瘙痒程度与过敏原接触强度相关。
3.皮损分布规律
癣:好发于单侧肢体,呈离心性扩展,足癣常见于第3~4趾间,手癣多累及单侧手掌,股癣多见于腹股沟、会阴部。
皮炎:接触性皮炎局限于接触部位,特应性皮炎常对称分布于四肢屈侧、颈部,脂溢性皮炎集中于头皮、眉弓、鼻唇沟等皮脂腺丰富区。
4.伴随症状与病程
癣:长期不治疗可继发细菌感染(如丹毒),足癣可引发甲真菌病(灰指甲),病程迁延但一般无全身症状。
皮炎:特应性皮炎患者常伴过敏性鼻炎、哮喘等“特应性三联征”,脂溢性皮炎可合并痤疮,接触性皮炎去除过敏原后症状可迅速缓解。
三、特殊人群的鉴别要点与注意事项
1.儿童
癣:儿童头癣(白癣、黑点癣)需与银屑病、脂溢性皮炎鉴别,头癣可见断发、菌鞘,真菌镜检阳性。
皮炎:儿童特应性皮炎易误诊为癣,需结合家族史(如父母过敏史)、血清IgE水平检测辅助诊断。
2.老年人
癣:手足角化过度型癣易被误认为老年性皮肤干燥,需行真菌培养确诊。
皮炎:老年性湿疹需与体癣鉴别,前者无真菌感染证据,瘙痒更显著。
3.免疫抑制患者
癣:HIV感染者、糖尿病患者易发生泛发性体癣,皮损广泛且易复发。
皮炎:器官移植后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接触性皮炎可表现为非典型皮损(如大疱、坏死)。
四、诊断与治疗原则
1.诊断依据
癣:真菌镜检(阳性率约70%~80%)、真菌培养(确诊金标准)、伍德灯检查(黄癣菌荧光)。
皮炎:根据病史、斑贴试验(接触性皮炎)、血清IgE检测(特应性皮炎)等综合判断。
2.治疗策略
癣:抗真菌药物(如酮康唑、咪康唑),疗程需持续至皮损消退后2周,以减少复发。
皮炎:外用糖皮质激素(中重度患者)、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抗组胺药(瘙痒控制),特应性皮炎需长期保湿护理。
五、预防与生活管理建议
1.癣的预防
避免共用毛巾、鞋袜,保持足部干燥,治疗期间定期消毒鞋袜(60℃热水浸泡30分钟)。
宠物需定期驱虫,防止动物源性癣菌感染。
2.皮炎的预防
接触性皮炎患者需记录过敏原并避免接触,特应性皮炎患者需使用无香料、低pH值的清洁产品。
脂溢性皮炎患者需控制饮食(减少高糖、高脂食物),规律作息以减少皮脂分泌。
六、总结与就医提示
癣与皮炎的症状差异核心在于真菌感染证据(癣)与免疫/过敏机制(皮炎)。若皮损边界清晰、伴鳞屑且长期不愈,应行真菌检查;若瘙痒剧烈、对称分布或伴过敏史,需考虑皮炎可能。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免疫抑制者)需结合病史、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避免自行用药延误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