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管狭窄是椎管、神经根管、椎间孔等狭窄致马尾神经或神经根受压的综合征,原因包括先天性因素(先天发育异常致椎管先天狭窄)、退行性因素(椎间盘退变致椎间隙变窄、骨质增生,黄韧带肥厚,关节突关节退变致空间减小)、外伤性因素(脊柱骨折、脱位致椎管内结构改变)、医源性因素(脊柱手术后出现椎管狭窄并发症)、其他因素(脊柱滑脱、病理性因素如氟骨症、强直性脊柱炎等导致椎管狭窄)。
先天性因素
先天发育异常:部分人群由于先天发育的原因,椎管本身就较正常人群狭窄。例如先天性小椎管,这种情况在出生时就存在,随着身体的生长发育,可能在一定阶段就会出现椎管狭窄相关的症状,尤其在青少年时期可能因脊柱的快速生长而诱发症状,女性和男性在先天发育异常导致椎管狭窄的风险上并无显著性别差异,但不同个体先天发育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退行性因素
椎间盘退变:随着年龄的增长,椎间盘会发生退变,表现为椎间盘的水分丢失、弹性下降、纤维环破裂等。椎间盘退变后,椎间隙变窄,椎体间的稳定性下降,椎体边缘会出现骨质增生,这些增生的骨质可能会突入椎管内,导致椎管狭窄。这种情况在中老年人中较为常见,女性在更年期后由于激素水平的变化,骨代谢等方面会发生改变,可能会加速椎间盘的退变,从而增加椎管狭窄的发生风险;男性随着年龄增长,椎间盘退变也是逐渐发生的过程。
黄韧带肥厚:黄韧带是椎管内的一层结缔组织,随着年龄增加,黄韧带会出现肥厚、增生。黄韧带肥厚后会向椎管内突出,占据椎管的空间,导致椎管狭窄。中老年人黄韧带肥厚的发生率较高,这与长期的脊柱活动导致黄韧带慢性损伤、退变有关,性别方面没有明显的倾向性差异,不同个体的黄韧带退变速度可能因生活方式等因素有所不同。
关节突关节退变:关节突关节也会随着年龄出现退变,表现为关节突关节增生、内聚等,从而使神经根管和椎管的空间减小,引发椎管狭窄。中老年人是关节突关节退变的高发人群,不良的生活方式,如长期弯腰、久坐等会加重关节突关节的退变,进而增加椎管狭窄的风险,男性和女性在这方面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生活方式习惯的不同,例如女性可能更注重身材,长期穿高跟鞋等可能影响脊柱力学平衡,增加关节突关节退变风险。
外伤性因素
脊柱骨折:严重的脊柱骨折,如车祸、高处坠落等导致的脊柱骨折,骨折碎片可能会移位进入椎管内,压迫脊髓和神经根,引起椎管狭窄。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在遭遇严重外伤时都可能发生脊柱骨折进而导致椎管狭窄,但青壮年男性由于从事高强度体力劳动或高风险运动的概率相对较高,所以因外伤性脊柱骨折导致椎管狭窄的情况相对更易在青壮年男性中出现。骨折后的治疗恢复情况也会影响椎管狭窄的发生,正确的治疗有助于减少椎管狭窄的发生风险,而不规范的治疗可能会导致骨折碎片复位不佳等情况,增加椎管狭窄的可能性。
脊柱脱位:脊柱脱位也会使椎管内的结构发生改变,导致椎管狭窄。同样,外伤是导致脊柱脱位的主要原因,不同性别在脊柱脱位的发生风险上无本质差异,但从事高风险职业或运动的人群更易发生脊柱脱位,如建筑工人、运动员等,这些人群发生脊柱脱位后导致椎管狭窄的概率相对较高。
医源性因素
脊柱手术后:某些脊柱手术,如腰椎融合术等,术后可能会出现椎管狭窄的并发症。手术过程中对脊柱结构的改变、植骨融合后的骨痂生长等情况可能会导致椎管内空间减小。例如腰椎融合术后,由于脊柱稳定性的改变,相邻节段可能会出现代偿性的退变,进而导致椎管狭窄。不同的手术方式和手术操作技巧会影响医源性椎管狭窄的发生概率,女性和男性在脊柱手术后发生医源性椎管狭窄的风险并无明显不同,但术后的康复情况对预防医源性椎管狭窄很重要,正确的康复训练有助于维持脊柱的稳定性,降低椎管狭窄的发生风险。
其他因素
脊柱滑脱:脊柱滑脱是指相邻两个椎体发生相对位移,这种位移可能会导致椎管狭窄。脊柱滑脱的原因可能与先天性结构异常、创伤、劳损等有关。例如退变性脊柱滑脱多见于中老年人,女性在更年期后由于骨质疏松等因素可能会增加退变性脊柱滑脱的发生风险,进而导致椎管狭窄,男性也可能因劳损等因素发生脊柱滑脱。脊柱滑脱的程度不同对椎管狭窄的影响不同,轻度脊柱滑脱可能早期无明显症状,但随着滑脱程度加重,椎管狭窄的症状会逐渐显现。
病理性因素:一些全身性疾病或局部的病理性改变也可能导致椎管狭窄,如氟骨症,患者会出现骨质增生、硬化,导致椎管狭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病情进展时也可能出现脊柱的骨化,影响椎管空间,导致椎管狭窄。这类病理性因素导致的椎管狭窄相对较为少见,但一旦发生,对患者的影响较大,不同性别在这些病理性因素导致椎管狭窄的风险上无显著差异,主要与基础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