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与湿疹在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面存在不同。病因上,荨麻疹复杂且多找不到原因,湿疹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临床表现中,荨麻疹为风团和血管性水肿,湿疹急性期以丘疱疹为主、慢性期为苔藓样变且易复发;诊断分别依据典型表现及辅助检查、病史与皮疹等特点;治疗上,荨麻疹需寻诱因并用药,湿疹要避刺激保湿并据病情用药,儿童用药需更谨慎。
一、病因方面
荨麻疹:病因较为复杂,约3/4的患者找不到原因,常见因素有食物(如鱼、虾、蟹、蛋类等)、药物(如青霉素、血清制剂等)、感染(如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等)、呼吸道吸入物及皮肤接触物(如花粉、动物皮屑、蚊虫叮咬等)、物理因素(如冷、热、日光、摩擦及压力等)、精神因素(如情绪波动、焦虑等)、内分泌改变(如月经周期、妊娠等)、内科疾病(如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等。不同年龄、性别人群病因可能有所差异,儿童可能更易因食物或感染因素引发,女性在月经周期或妊娠时内分泌改变可能诱发荨麻疹。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表皮及真皮浅层炎症。内部因素如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精神紧张、失眠、过度疲劳、情绪变化、内分泌失调、感染、新陈代谢障碍等;外部因素如生活环境、气候变化、食物(如鱼、虾、牛羊肉等)、动物皮毛、植物、化学物质(如化妆品、肥皂、合成纤维等)等。不同年龄阶段湿疹病因特点不同,婴儿湿疹可能与遗传、食物过敏、环境等有关,儿童及成人湿疹可能与接触过敏原、自身免疫等因素相关。
二、临床表现方面
荨麻疹:
症状特点:表现为风团和(或)血管性水肿。风团为隆起于皮肤、黏膜表面的水肿性团块,大小不一、形态多样,颜色可呈淡红色或白色,发作突然,数分钟至数小时内消退,消退后不留痕迹,但可反复发作。血管性水肿主要累及皮肤深层,好发于眼睑、口唇、外生殖器等部位,表现为局部肿胀,肤色正常或淡红,表面光亮,一般持续1-3天消退。
不同人群表现:儿童荨麻疹的风团特点可能与成人相似,但病因可能更倾向于感染等因素,且儿童皮肤较薄嫩,风团可能更易融合;女性在月经周期或妊娠时发生的荨麻疹,症状可能与激素水平变化有关。
湿疹:
症状特点:急性期皮损以丘疱疹为主,有渗出倾向;慢性期以苔藓样变为主,易反复发作。急性湿疹好发于面、耳、手、足、前臂、小腿等外露部位,严重者可弥漫全身,表现为红斑基础上的密集粟粒大小丘疹、丘疱疹,严重时出现小水疱,常融合成片,境界不清,搔抓后糜烂、渗出明显。亚急性湿疹是由急性湿疹炎症减轻后,皮损以小丘疹、结痂和鳞屑为主,仅有少量的丘疱疹及糜烂。慢性湿疹多由急性、亚急性湿疹反复发作不愈转变而来,表现为皮肤增厚、浸润,棕红色或色素沉着,表面粗糙,覆鳞屑,伴有苔藓样变,局部皮肤纹理加深、色素沉着,外周可散在有丘疹、丘疱疹。
不同人群表现:婴儿湿疹多发生在头面部,初为红斑,逐渐出现丘疹、丘疱疹、水疱,搔抓、摩擦后形成糜烂面,有浆液性渗出或结痂,严重时可累及颈部、上肢等部位;儿童及成人湿疹的部位可能更广泛,且与接触外界物质的机会较多有关,比如手部湿疹与接触清洁剂、化学物质等有关。
三、诊断方面
荨麻疹:主要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即反复发作的风团,一般数小时内消退,不留痕迹,再结合病史等进行诊断。必要时可进行血常规、变应原检测等辅助检查,血常规可了解有无感染等情况,变应原检测有助于明确病因,指导避免接触过敏原。
湿疹:主要根据病史、皮疹特点、发病部位等进行诊断。急性期皮损的多形性、对称性、瘙痒剧烈、有渗出倾向,慢性期皮损的苔藓样变等特点有助于诊断,同时可结合斑贴试验等检查寻找过敏原,帮助明确病因。
四、治疗方面
荨麻疹:
一般治疗:积极寻找并去除诱因,如避免接触已知过敏原、治疗感染病灶等。
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抗组胺药,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可缓解瘙痒和风团症状。对于严重的急性荨麻疹伴有喉头水肿等危急情况,可使用肾上腺素等急救药物。不同年龄人群用药需考虑药物的安全性和适用性,儿童应选择适合儿童剂型的抗组胺药。
湿疹:
一般治疗:避免外界刺激,如热水烫洗、过度搔抓、接触过敏原等,注意皮肤保湿,恢复皮肤屏障功能。
药物治疗: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药物,急性期无渗出或渗出不多时可用糖皮质激素霜剂,渗出多者可用3%硼酸溶液冷湿敷;亚急性期可选用糖皮质激素乳剂、糊剂;慢性期可选用糖皮质激素软膏、硬膏、涂膜剂等,也可使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软膏等。儿童湿疹的治疗需更加谨慎,尽量选择温和、低刺激的药物,注意药物的使用部位和剂量。
总之,荨麻疹和湿疹在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等方面均有不同,医生需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准确诊断和合理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