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胃炎指各种原因致胃黏膜急慢性炎症,各年龄均可发病,学龄儿童多见。病因有感染(细菌、病毒)、饮食(长期不合理、药物)、其他(应激、心理)。急性胃炎起病急,有腹痛、恶心呕吐等;慢性胃炎病程长,症状不特异。诊断靠病史、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胃镜、幽门螺杆菌检测、实验室检查)。治疗需去除病因、对症治疗,预防要合理饮食、注意卫生、避免滥用药物、关注心理。
一、定义
小儿胃炎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急性或慢性炎症。小儿各年龄阶段均可发病,其中以学龄儿童较为多见。
二、病因
(一)感染因素
1.细菌感染:如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儿童慢性胃炎的重要病因之一,幽门螺杆菌可通过口-口或粪-口途径传播,在家庭内易互相传染。此外,一些其他细菌如大肠杆菌等感染也可能引发小儿胃炎,多与不洁饮食有关,儿童食用被细菌污染的食物后,细菌在胃内繁殖,刺激胃黏膜导致炎症。
2.病毒感染: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感染可引起急性胃炎,常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等病毒感染性疾病,病毒在体内产生毒素,影响胃黏膜的正常功能,导致胃黏膜炎症。
(二)饮食因素
1.长期不合理饮食:儿童长期食用过冷、过热、过于粗糙的食物,或者经常暴饮暴食,会反复损伤胃黏膜,引起胃黏膜的慢性炎症。例如,经常吃油炸食品、辛辣刺激性食物等,这些食物会刺激胃黏膜,影响胃黏膜的防御机制。
2.药物因素: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这类药物会抑制胃黏膜前列腺素的合成,削弱胃黏膜的保护屏障,从而引发胃炎。
(三)其他因素
1.应激因素:严重的全身性疾病,如重症肺炎、败血症、大面积烧伤等,可引起应激性胃炎,这是由于机体处于应激状态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胃黏膜血管收缩,黏膜缺血缺氧,导致胃黏膜损伤。
2.心理因素:学龄儿童学习压力大、精神紧张等心理因素也可能影响胃肠道功能,导致胃黏膜的抵抗力下降,引发胃炎。
三、临床表现
(一)急性胃炎
1.症状:起病较急,主要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严重者可出现呕血、黑便。部分患儿可伴有发热、腹泻等症状。腹痛的部位多在上腹部或脐周,疼痛程度不一,可为隐痛、胀痛或绞痛。
2.体征:腹部可有轻压痛,压痛部位不固定。
(二)慢性胃炎
1.症状:病程较长,症状缺乏特异性,常见症状有反复发作的腹痛,疼痛无明显规律性,可在进食后加重或减轻,部分患儿可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反酸、嗳气等症状。年龄较小的患儿可能仅表现为哭闹、拒食等。
2.体征:体征多不明显,有时仅在上腹部有轻压痛。
四、诊断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儿的发病情况,包括起病诱因、症状特点(如腹痛的性质、发作时间、与饮食的关系等)、既往病史(如是否有长期服药史、感染史等)、家族史等。
(二)体格检查
重点检查腹部情况,了解有无压痛、压痛部位等。
(三)辅助检查
1.胃镜检查:是诊断小儿胃炎的重要方法,可直接观察胃黏膜的病变情况,如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出血等,并可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炎症的性质和程度。但对于年幼儿童,胃镜检查可能会有一定的不适,需要在患儿配合或适当镇静下进行。
2.幽门螺杆菌检测:对于怀疑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儿,可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如尿素酶试验、呼气试验等。其中,呼气试验相对无创,适合儿童检测。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了解患儿是否有感染等情况,如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可能提示有细菌感染。大便常规检查可观察大便中有无潜血等情况,对于有呕血、黑便的患儿有一定的诊断意义。
五、治疗与预防
(一)治疗
1.去除病因:如停止食用刺激性食物和药物,积极治疗全身性疾病等。对于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胃炎,需要进行规范的抗幽门螺杆菌治疗,但儿童用药需严格遵循医嘱,选择合适的药物组合。
2.对症治疗:对于腹痛明显的患儿,可适当使用解痉药物缓解疼痛;对于呕吐严重的患儿,需要进行补液治疗,以防止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对于有消化不良症状的患儿,可使用助消化药物等。
(二)预防
1.合理饮食:培养儿童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进餐,避免食用过冷、过热、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多吃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等。
2.注意饮食卫生:教育儿童注意饮食卫生,不吃不洁食物,饭前便后要洗手,避免病从口入,防止细菌、病毒等感染引起胃炎。
3.避免滥用药物:儿童患病时应避免自行滥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对胃黏膜有损伤的药物,如需使用,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并注意观察有无胃肠道不适症状。
4.关注心理健康:对于学龄儿童,家长和学校应关注其心理状态,避免儿童长期处于精神紧张、压力过大的状态,保持良好的心理情绪,有助于维持胃肠道的正常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