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溃疡出血需采取一般急救措施如卧床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进行病情评估与监测包括生命体征和出血量评估,药物治疗用抑酸和止血药物,可行急诊内镜检查及止血治疗,有手术指征时考虑手术,调整饮食,康复期注意事项及随访复查,涵盖各年龄段不同情况的相关处理要点。
一、一般急救措施
1.卧床休息:患者应立即卧床休息,保持安静,避免不必要的活动,减少身体的耗氧量,有助于减少出血进一步加重的风险。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卧床休息的要求基本一致,但儿童患者可能需要家长协助确保其安静卧床。
2.保持呼吸道通畅: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防止呕吐物引起窒息。如果患者发生呕吐,应将其头部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口腔内的呕吐物。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气道较窄,更需特别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家长或护理人员要更加警觉。
二、病情评估与监测
1.生命体征监测:持续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体温等生命体征。密切关注血压的变化,因为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可能导致血压下降,若血压持续降低,提示出血可能仍在继续。对于老年患者,其身体机能相对较弱,生命体征的变化可能更为隐匿,需更频繁细致地监测;儿童患者则要关注其心率、呼吸等是否在正常范围内,因为儿童的生理储备相对较少,出血后生命体征变化可能更明显。
2.出血量评估:观察呕血及黑便的量、颜色等。如果呕血为鲜红色,提示出血速度较快、量较多;黑便呈柏油样便,提示出血量相对适中;若出现暗红色血便,往往提示出血量较大。同时,监测患者的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等指标,以评估贫血的程度及出血的量。
三、药物治疗
1.抑酸药物:常用的抑酸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等,可通过抑制胃酸分泌,提高胃内pH值,促进血小板聚集和纤维蛋白凝块的形成,有利于止血和预防再出血。例如,奥美拉唑等质子泵抑制剂,通过特异性地作用于胃黏膜壁细胞,抑制胃酸分泌的最后步骤,从而发挥强大而持久的抑酸作用。
2.止血药物: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使用止血药物,如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等,能减少内脏血流量,从而达到止血的目的。生长抑素可以显著减少内脏器官的血流,尤其是门静脉系统的血流,对消化道出血有良好的止血效果。
四、内镜治疗
1.急诊内镜检查:在患者情况允许的情况下,应尽早进行急诊内镜检查。通过内镜可以直接观察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的部位、病变情况,并可进行止血治疗。例如,对于活动性出血的溃疡,可以采用内镜下止血措施,如喷洒止血药物、电凝止血、放置止血夹等。对于儿童患者,进行内镜检查时需更加谨慎,要确保操作轻柔,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2.内镜下止血治疗:根据溃疡出血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内镜下止血方法。如果是溃疡面的小动脉出血,可通过电凝使血管凝固止血;对于较大的出血病灶,放置止血夹可以有效地夹闭血管,达到止血的目的。
五、手术治疗
1.手术指征:如果患者经过积极的内科治疗仍大量出血不止,或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穿孔等情况,则需要考虑手术治疗。例如,经过充分的抑酸、止血等内科治疗后,患者仍反复大量出血,危及生命,此时应及时进行手术评估,考虑行胃大部切除术等相关手术。对于老年患者和儿童患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要更加谨慎地评估手术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充分考虑患者的全身状况和基础疾病等因素。
2.手术方式选择:手术方式的选择取决于患者的具体病情,如溃疡的部位、大小、患者的身体状况等。常见的手术方式有胃大部切除术等,通过切除溃疡病灶及部分胃组织,达到止血和治疗溃疡的目的。
六、饮食调整
1.急性期饮食:在出血活动期,患者需要禁食,通过静脉补充营养物质。待出血停止后,可逐渐给予流质饮食,如米汤等,然后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逐渐过渡到半流质饮食、软食等。对于儿童患者,在出血急性期禁食后,恢复饮食时要更加注意食物的温度和质地,从少量开始,逐渐增加量和改变质地。
2.恢复期饮食:恢复期的饮食应遵循清淡、易消化的原则,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粗糙、坚硬的食物,以免再次刺激溃疡面引起出血。要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营养,以促进身体的恢复。
七、康复与随访
1.康复注意事项:患者在出血停止后需要一段时间进行康复,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精神紧张和焦虑。对于老年患者,康复期间要注意预防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儿童患者则要关注其生长发育情况,确保营养均衡。
2.随访:患者需要定期进行随访,复查胃镜等相关检查,以了解溃疡的愈合情况,防止溃疡复发及再出血。一般在出血停止后一段时间需要进行首次复查胃镜,之后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后续的随访计划。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要同时控制基础疾病,以减少对溃疡愈合的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