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早期自然流产指妊娠不足28周、胎儿体重不足1000g自行终止妊娠且发生在12周前的情况,病因包括胚胎、母体、父亲及环境因素,临床表现有阴道流血和腹痛,诊断靠病史、体格检查及超声、妊娠试验、孕激素测定等,处理分先兆、难免、不全、完全流产等情况,可通过孕前保健和孕期保健预防,特殊人群需加强监测。
病因
胚胎因素:这是最常见的原因。染色体异常是主要因素,包括数目异常(如三体、单体等)和结构异常。例如,夫妻一方或双方染色体存在异常,可能会遗传给胚胎导致流产;胚胎在发育过程中受到病毒感染、化学物质影响等也会引起染色体突变,从而导致流产。
母体因素
全身性疾病:孕妇患有严重感染(如败血症等)、高热疾病、严重贫血或心力衰竭、慢性肝肾疾病等,这些全身性疾病会影响胎盘供血供氧,进而导致流产。比如孕妇患有严重的心脏病,心功能不全时,胎盘可能因缺血缺氧而引发流产。
生殖器官异常:子宫畸形(如纵隔子宫、双角子宫等)会影响胚胎着床和发育;宫腔粘连会使宫腔容积减小,限制胚胎生长空间;宫颈重度裂伤、宫颈内口松弛等,在妊娠中晚期可能出现宫颈口扩张导致流产,但在孕早期也可能因宫颈机能不全相关因素影响胚胎稳定。
内分泌异常:黄体功能不全是常见原因之一,黄体分泌的孕酮不足,不能维持子宫内膜蜕膜化,影响胚胎着床和发育;甲状腺功能减退会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影响胚胎的生长发育;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时,高血糖环境也不利于胚胎的正常发育,增加流产风险。
免疫功能异常:孕妇自身免疫功能紊乱,体内存在抗磷脂抗体等自身抗体,会攻击胎盘绒毛血管,导致胎盘血流受阻,引起流产;同种免疫异常,如母胎免疫耐受失衡,也可能导致胚胎被母体免疫系统识别为“异物”而遭到排斥。
父亲因素:精子染色体异常可导致胚胎染色体异常,从而引发自然流产。
环境因素:过多接触放射线和砷、铅、甲醛、苯等化学物质,可引起流产。
临床表现
阴道流血:在妊娠早期出现阴道流血,出血量可多可少,开始时一般为少量阴道流血,常为暗红色或血性白带,随后可能逐渐增多,超过月经量。
腹痛:出现下腹疼痛,疼痛程度不一,开始可能是隐痛,随着阴道流血增多,可能出现阵发性下腹部疼痛,这是因为子宫收缩,试图将胚胎组织排出体外。
诊断
病史询问:了解孕妇既往妊娠史、有无相关疾病史、接触有害物质情况等。
体格检查:检查孕妇的生命体征、生殖器官情况等。
辅助检查
超声检查:通过超声可以观察胚胎的发育情况,如妊娠囊的大小、形态、位置,有无胎心搏动等。如果妊娠囊形态异常、位置偏低靠近宫颈内口,或者胎心搏动消失等,提示可能有流产倾向或已发生流产。
妊娠试验:检测血或尿中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水平,若hCG水平上升缓慢或下降,提示胚胎发育可能异常。
孕激素测定:测定血清孕酮水平,若孕酮水平较低,结合临床表现,有助于判断胚胎的发育情况。
处理
先兆流产:应卧床休息,禁止性生活,必要时给予对胎儿危害小的镇静剂。黄体功能不全者可肌内注射黄体酮保胎;甲状腺功能减退者可口服甲状腺片治疗。经过治疗,若阴道流血停止,超声检查提示胚胎存活,可继续妊娠;若临床症状加重,超声检查发现胚胎发育不良,hCG持续不升或下降,表明流产不可避免,应终止妊娠。
难免流产:一旦确诊,应尽早使胚胎及胎盘组织完全排出。早期流产应及时行刮宫术,对妊娠物应仔细检查,并送病理检查;晚期流产时,因子宫较大,出血较多,可先用缩宫素促进子宫收缩,待胎儿及胎盘排出后,检查是否完全,必要时刮宫清除宫腔内残留组织。
不全流产:一经确诊,应尽快行刮宫术或钳刮术,以清除宫腔内残留组织。出血多有休克者应同时输血输液,并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完全流产:如果超声检查证实宫腔内无残留妊娠物,且无感染征象,一般不需特殊处理。
预防
孕前保健:夫妻双方在计划怀孕前应进行孕前检查,包括染色体检查、生殖系统检查等,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影响妊娠的疾病。女性应提前补充叶酸,预防胎儿神经管畸形等。
孕期保健:孕期应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如放射线、化学毒物等;注意营养均衡,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孕期出现的异常情况,如内分泌异常、感染等问题。对于有宫颈机能不全等情况的孕妇,可在妊娠14-18周行宫颈环扎术,以预防晚期流产。
对于特殊人群,如高龄孕妇(年龄≥35岁),其发生染色体异常导致流产的风险增加,更应加强孕前和孕期的监测;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孕妇,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严格控制病情,监测自身抗体等指标,合理调整治疗方案以降低流产风险;有不良孕产史的孕妇,再次妊娠时应更加密切随访,及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