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肱骨骨折康复训练很重要,分早期(1-2周内做手指手腕活动、肩部肌肉等长收缩)、中期(2-6周做肘关节屈伸、肩部外展等张收缩)、后期(6周以后做肘关节全方位活动、肩部力量和协调性训练),训练中要考虑个体化差异,家长需协助监督,还需定期复查调整方案。
一、骨折早期(1-2周内)的康复训练
1.手指和手腕活动
此阶段主要是进行简单的手指屈伸、握拳松开动作,以及手腕的小幅度屈伸活动。儿童可以主动进行,每天多次,每次数分钟。通过这些活动可以促进手部的血液循环,防止手部肌肉萎缩,同时也能为后续更复杂的训练做准备。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家长可以辅助进行,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引起疼痛和损伤。因为骨折早期骨折端相对不稳定,过度的剧烈活动可能会影响骨折愈合,而适度的手指和手腕活动不会对骨折端造成明显干扰,还能维持手部的基本功能。
2.肩部肌肉等长收缩
指导儿童进行肩部肌肉的等长收缩训练,即肩部肌肉用力收缩但不产生关节活动。例如让儿童尽量收紧肩部肌肉,保持5-10秒,然后放松,重复进行。这样可以维持肩部肌肉的力量,防止肌肉废用性萎缩。由于此时肱骨骨折部位需要相对稳定,肩部肌肉等长收缩不会导致骨折端的移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训练方式,适合骨折早期的儿童进行。
二、骨折中期(2-6周)的康复训练
1.肘关节屈伸训练
在骨折端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可以逐步开始肘关节的屈伸训练。可以让儿童坐在椅子上,手臂自然下垂,然后慢慢弯曲肘关节,使手尽量靠近肩部,再慢慢伸直。初始阶段活动幅度不宜过大,根据儿童的耐受程度逐渐增加。例如从每次弯曲30°-45°开始,逐渐增加到60°-90°等。这一训练需要在医生的评估和指导下进行,确保骨折端没有受到不良影响。随着骨折愈合情况的改善,逐步增加肘关节活动的范围和力度,有助于恢复肘关节的正常功能。因为肘关节是肱骨骨折后需要重点恢复功能的部位,通过逐步的屈伸训练可以恢复其活动度。
2.肩部外展等张收缩
进行肩部外展的等张收缩训练,让儿童取坐位或卧位,缓慢外展肩部,使手臂离开身体一定角度,然后缓慢放下。等张收缩是肌肉在收缩时长度发生变化的收缩形式,通过这种训练可以增强肩部肌肉的力量。在进行训练时要注意动作的平稳,避免突然用力导致骨折端移位。随着骨折愈合情况的好转,肩部肌肉力量的增强有助于更好地控制上肢的活动。
三、骨折后期(6周以后)的康复训练
1.肘关节全方位活动训练
当骨折基本愈合后,可以进行肘关节全方位的活动训练,包括完全的屈伸、旋转等。例如让儿童进行手臂画圈动作,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交替进行,逐渐增加画圈的范围。还可以进行持物训练,让儿童手持一定重量(从较轻重量开始,如0.5-1千克的小沙袋等)的物体进行屈伸肘关节训练,以增强肘关节的力量和灵活性。这一阶段的训练要注重恢复肘关节的正常功能,使其能够满足日常生活和一般活动的需求。随着骨折完全愈合,儿童的活动能力逐渐恢复,全方位的活动训练有助于使其上肢功能恢复到接近正常水平。
2.肩部力量和协调性训练
加强肩部力量和协调性训练,例如进行抛接球训练,让儿童在安全的环境下进行抛接小皮球等活动。通过抛接球训练可以提高肩部的力量、协调性和上肢的整体控制能力。同时还可以进行爬墙训练,让儿童面对墙壁,用手指逐渐向上攀爬,以增加肩部的外展和上举功能。这一阶段的训练要根据儿童的恢复情况逐渐增加难度和强度,确保训练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帮助儿童恢复到受伤前的活动水平,适应正常的生活和学习。
康复训练中的注意事项
1.个体化差异
每个儿童的骨折情况、年龄、身体恢复能力等存在个体差异。例如年龄较小的儿童骨骼愈合能力相对较强,但配合度可能较低;而年龄稍大的儿童配合度较好,但骨骼愈合速度相对较慢。所以康复训练要根据每个儿童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医生和家长要密切观察儿童在训练过程中的反应,如是否出现疼痛加剧、肿胀等情况,及时调整训练方案。
2.家长的协助与监督
家长在儿童康复训练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协助和监督作用。要确保训练环境安全,避免儿童在训练过程中发生意外。同时要鼓励儿童坚持训练,但不要强迫儿童进行过度的训练,要以儿童的舒适度为标准。例如在进行肘关节屈伸训练时,家长要注意观察儿童的表情和反应,如果儿童表现出明显的疼痛或不适,应立即停止训练并咨询医生。
3.定期复查
要定期带儿童进行骨折愈合情况的复查,根据骨折愈合的实际情况调整康复训练方案。医生可以通过X线等检查手段了解骨折端的愈合情况,从而指导康复训练的进一步开展。如果骨折愈合不理想,需要适当调整训练的强度和内容;如果骨折愈合良好,则可以逐步增加训练的难度和强度,确保儿童能够顺利恢复上肢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