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评估牙龈萎缩程度与病因,包括专业检查和考虑年龄因素;根据情况选择相应治疗及改善措施,如牙周炎导致的控制炎症、引导再生,不良习惯导致的纠正习惯,正畸问题的调整等,还有为种牙做的牙槽骨增量、软组织移植等准备;需长期维护预防复发,包括定期检查和保持良好口腔卫生习惯、控制全身疾病。
一、评估牙龈萎缩程度与病因
1.专业检查:患者需前往口腔科进行详细检查,通过口腔视诊、牙周探诊等明确牙龈萎缩的程度,比如牙龈萎缩的范围是局限于个别牙位还是广泛存在,以及牙周袋深度等指标。同时要找出导致牙龈萎缩的病因,常见病因有牙周炎、不良刷牙习惯、正畸力不当、老年生理性萎缩等。不同病因的处理方式有所不同,若为牙周炎导致,需先控制牙周炎症;若是不良刷牙习惯引起,要纠正刷牙方式。
2.年龄因素:老年人群出现生理性牙龈萎缩相对常见,其处理方式需更谨慎,要综合考虑老年人的全身健康状况,因为老年人可能同时患有其他慢性疾病,在治疗方案选择上要权衡利弊。而年轻人出现牙龈萎缩多与病理性因素相关,如牙周炎等,需积极针对病因治疗。
二、根据情况选择相应治疗及改善措施
(一)牙周炎导致的牙龈萎缩
1.控制牙周炎症
首先进行牙周基础治疗,如龈上洁治、龈下刮治等,去除牙齿表面和牙周袋内的菌斑、牙石等刺激物。这是因为菌斑、牙石是导致牙周炎进而引起牙龈萎缩的主要刺激因素,通过清除这些刺激物可以阻止牙龈萎缩进一步加重。一般需要多次就诊完成龈下刮治等操作。
对于炎症较严重的患者,可能会配合使用局部药物辅助治疗,如局部涂布碘甘油等,但药物治疗只是辅助手段,基础治疗才是关键。
2.引导牙龈再生(若符合条件)
如果牙龈萎缩伴有牙槽骨吸收,部分患者可以考虑进行引导组织再生术等手术治疗,通过植入生物膜等材料引导牙龈和牙槽骨再生,以改善牙龈萎缩状况,为种牙创造条件。但该手术有一定的适应证,需要医生评估患者的牙周状况等是否符合。
对于老年患者,进行引导组织再生术时要更加关注手术创伤对其全身恢复的影响,术后要加强口腔护理和全身监测。
(二)不良刷牙习惯等导致的牙龈萎缩
1.纠正刷牙习惯
教育患者改变不良刷牙方式,如改用软毛牙刷,采用正确的巴氏刷牙法,避免横刷等损伤牙龈的刷牙方式。正确的巴氏刷牙法能有效清洁牙齿且减少对牙龈的刺激,一般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3分钟,每天至少刷牙两次。
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家长要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刷牙习惯,因为儿童的口腔卫生习惯需要家长引导,良好的刷牙习惯有助于预防牙龈萎缩等口腔问题。
2.正畸力不当导致的牙龈萎缩改善
如果是正畸治疗过程中出现牙龈萎缩,需要及时与正畸医生沟通,调整正畸力的大小和方向等。正畸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牙龈萎缩情况重新设计正畸方案,避免继续对牙龈造成损伤,同时可能会采取一些措施来促进牙龈的恢复,如调整托槽位置等。青少年在正畸过程中要更加注意口腔卫生维护,因为青少年新陈代谢相对旺盛,但如果口腔卫生不佳也容易出现牙龈问题。
(三)为种牙做准备的其他措施
1.牙槽骨增量手术(若牙槽骨条件不足)
当牙龈萎缩伴有牙槽骨吸收影响种牙时,可能需要进行牙槽骨增量手术,如骨移植术等,通过植入骨移植材料来增加牙槽骨的高度和宽度,为种牙提供足够的骨支持。不同的骨移植材料有其各自的特点和适应证,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材料。对于老年患者,骨移植术后的愈合可能相对较慢,要加强术后的营养支持等,促进牙槽骨的愈合。
2.使用软组织移植(若牙龈组织不足)
若牙龈萎缩导致牙龈组织不足,影响种牙时的软组织覆盖,可考虑进行牙龈软组织移植术,如游离龈移植术等,通过移植健康的牙龈组织来改善牙龈状况,为种牙创造良好的软组织环境。在手术前后都要注意口腔卫生,避免感染等并发症发生,对于有吸烟习惯的患者,建议术前戒烟,因为吸烟会影响伤口愈合。
三、长期维护与预防复发
1.定期口腔检查
患者需要定期(一般每3-6个月)到口腔科进行口腔检查和洁治等,及时发现牙龈萎缩等口腔问题的复发或新问题。老年人由于口腔自我修复能力等下降,更要密切关注口腔健康状况,定期检查可以早期发现问题并处理。
2.保持良好口腔卫生习惯
长期坚持正确的刷牙、使用牙线等口腔清洁方式。每天使用牙线清理牙齿邻面的菌斑,这对于预防牙龈萎缩复发很重要。不同年龄、不同口腔状况的人群都要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比如儿童要在家长帮助下做好口腔清洁,成年人要自觉维护口腔卫生。
控制全身疾病,如患有糖尿病等全身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会影响牙周组织的健康,容易导致牙龈萎缩等牙周问题复发。糖尿病患者要严格遵循糖尿病饮食和治疗方案,保持血糖稳定,从而有利于口腔健康的维护。



